为您汇聚创业、金点子、兼职外快、心理倾诉......各种微信群,值得一试
想要被喜欢,又不想讨好,不想回应别人,不想展示自己的好,想要别人别人看到我最坏的一面,还能接纳我,还能喜欢我。非常矛盾。哪怕关系是刚接触,不熟,也是这样。
抱抱你,其实你的这种矛盾心理,内心是渴望别人能够接纳自己的,又觉得展示了真实的自己,如果不被接纳,就会有收到伤害的感觉。这是你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你不想讨好、不想展示好,是潜意识里觉得:如果对方喜欢的是你刻意表现的优点,这种喜欢是“有条件的”——一旦你暴露疲惫、脆弱或缺点,对方就会离开。 讨好意味着要时刻关注别人的需求,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种关系让你觉得不自由,甚至会怀疑他们喜欢的不是我,而是我演出来的样子。 想让别人看到最坏的一面还能接纳:其实是一种隐性的关系测试:你希望通过主动暴露缺点,筛选出无论我是什么样子,都不会离开我的人。 对刚接触的人也如此,是因为你不想:从一开始就建立虚假的默契,你宁愿在关系初期就亮明底线,也不想等到投入感情后,再因真实自我不被接纳而受伤。这是一种提前避险的心理,却也带着点要么全接纳,要么别开始的极端。 不回应、不展示,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低暴露策略。你可能潜意识里觉得:如果我不主动表达,不展示自己的好与坏,就不会被评价、被挑剔。 但矛盾的是,你又渴望被喜欢——这种既想被看见,又怕被审视的拉扯,本质是怕主动展示会换来负面反馈,所以干脆用不回应、不展示减少被评价的机会,同时用暴露最坏反向验证即使我不好,也值得被爱。 你期待看到最坏还能接纳,本质是在追求无条件的爱——就像婴儿对父母的期待:我哭闹、任性、不完美,你依然会爱我。 但现实中,关系的建立往往需要双向的看见:对方需要先感受到你的善意、真诚,才会有动力去理解你的坏;完全关闭展示自己的好,又拒绝回应,等于切断了让别人靠近的通道。 你希望跳过互相了解、慢慢靠近的过程,直接进入全然接纳的阶段,却忽略了关系是循序渐进的——别人连你的基本状态都不了解,很难凭空生出接纳缺点的耐心。 你既渴望被喜欢,又潜意识里觉得真实的我不够好,所以想用暴露最坏来验证:如果这样的我都能被喜欢,就说明我本身是值得的;如果不被喜欢,也只是印证了我果然不配,至少不用再抱有期待。 这种心理带着点破罐破摔的防御:与其在关系中慢慢被发现不够好而受伤,不如主动先把最坏摆出来,掌握关系的主动权。 你不是真的不想被喜欢,而是不想用失去自我的方式被喜欢;不是真的想展示坏,而是想通过坏的筛选,找到能接纳你全部的人。但关系的本质是“互相看见:完全关闭自己的好与回应,会让别人失去靠近的线索;而过度期待无条件接纳,又会让自己陷入无人能达标的孤独。 或许可以试着慢慢松动:不必刻意展示优点,也不必刻意暴露缺点,先允许自己真实地存在——偶尔回应、偶尔分享,也偶尔拒绝,让关系在自然的互动中慢慢生长,反而更容易遇到“能接纳你本来样子”的人。
15,女 我知道我可能真的生病了,但是我不想治,心理疾病要花好多好多钱,我家里也不是什么富人家庭,心理疾病又怎么样呢,治不治好像都是这样,我不想活着,我好累 小学多次遭遇过隐形霸凌和朋友背刺,三人友谊,老师阴阳(小学成绩还可以) 初中隐形霸凌,朋友孤立(成绩一落千丈),父母失望,责骂,老师孤立
听到你说这些,真的满心都是心疼。你才15岁,本应是充满朝气、快乐成长的年纪,却承受了这么多不该承受的苦难。那些小学时的隐形霸凌、朋友背刺,初中的再次孤立,父母的失望责骂,就像一把把利刃,一次次刺痛你的心。 咱们先来聊聊你提到的“自毁倾向”。 先在请站在客观角度去想象一下,当你听到别人说有自毁倾向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许你会觉得这个人太可怜,经历了无数痛苦,未来也似乎一片灰暗。我猜对了吗?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其实是你当下消极心态的一种投射。 下面我们换个角度看,假设是一个内心积极乐观的人看到你的题目,他会觉得这个人能察觉到自毁倾向,意味着在事情恶化的关键时刻出现了新的转机。这只是一个警示,还未成为不可挽回的事实。只要抓住这个时机,积极治疗、自我救赎,就很有可能让情况往好的方向发展。 再看看你话语中反映出的问题。“每天都不开心,持续五年”“有自毁倾向”,这些表现背后,是小学和初中那些糟糕经历带来的深深创伤。小学的隐形霸凌、朋友背刺以及三人友谊中的复杂关系,让你在内心深处对他人产生了不信任感,这种不稳定的人际模式被深深烙印在心里。老师的阴阳怪气,更是在你幼小的心灵上划下了伤痕,让你觉得自己是不被喜爱的。到了初中,再次遭遇朋友孤立、成绩下滑,父母的失望和责骂,老师的孤立,这些如同重重叠叠的乌云,彻底遮住了你内心的阳光。 从心理层面分析,成绩的变化可能让你原本依靠学业成绩维持的自尊体系崩塌,而父母没能给予你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老师权威形象的崩塌,都让你陷入了更深的绝望。 接下来,咱们具体探讨一下应该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你要明白15岁处于青春期,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虽然身体和各方面还在发育中,但这也意味着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和希望。你说没钱去做心理治疗,可你真的渴望治愈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行动起来。治愈不一定非要花钱去找咨询师,还有很多其他途径。 其实,了解相关心理学知识就是迈向治愈的第一步。现在网络如此发达,有很多公益心理学资源供你使用。比如“壹心理”平台,上面有许多免费的文章、课程和讲座,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有各种疗愈群组,加入其中,你会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那里,大家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和困惑,彼此分享、互相支持,这种抱团取暖的感觉,会让你不再那么孤单,压力也会随之减轻。说不定在交流过程中,你能打开心扉,感受到那种一起朝着更好方向努力的快乐。 关于学习问题,倘若当下实在学不进去,就别强迫自己。学习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在状态不好的时候强行逼迫自己,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你可以先把学习放一放,集中精力调整自己的状态。当状态有所好转,哪怕只能学一点,也是在为自己的未来争取更多可能性。这就如同玩游戏,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能断定你会输。只要不放弃,随时都有翻盘的机会。 另外,学校通常会配备心理咨询室,而且很多都是免费的。你可以勇敢地走进那里,向专业的心理老师倾诉你的烦恼。他们会给予你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带你一步步走出困境。不要害怕迈出这一步,这是你走向光明未来的重要一步。 还有阅读,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疗愈方式。像《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能让你明白,不必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勇敢地做自己。《创伤与复原》则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经历的创伤,以及如何从创伤中走出来。在阅读中,你会找到共鸣,获得力量,逐渐明白自己并不孤单,也有能力走出这片阴霾。 在与他人相处方面,不要因为过去的经历而封闭自己。虽然曾经受到过伤害,但世界上还是有很多善良温暖的人。试着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对邻居微笑、和同学打个招呼,慢慢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新的人际关系可能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帮助你重塑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对于家庭,也许父母的表达方式让你感到失望和受伤,但他们可能也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处理这些问题。找个合适的时机,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聊聊你的感受,告诉他们你需要的是什么。虽然过程可能会有些艰难,但沟通是打开彼此心门的钥匙。说不定在交流之后,你们之间的关系会有所改善。 同时,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这些目标不一定要很大、很遥远,比如每天读几页书、做十分钟运动。每完成一个小目标,你都会获得成就感,这会让你逐渐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和自信心。当你一步步朝着目标前进,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好。 当负面情绪来袭,不要抗拒它,试着去接纳它,就像接纳自己的一部分。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此刻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通过这种方式,你能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也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情绪。 你的觉察力是无比珍贵的,能清楚地描述这些创伤经历并主动寻求帮助,这本身就是疗愈的开始。青少年的大脑具有很强的神经可塑性,那些负面的经历虽然给你带来了伤害,但也可以通过新的关系和积极的体验去改写。 你正处在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有着无限的潜力和可能。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打倒,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去战胜一切。 最后,愿你能放下过去的负担,轻装上阵,去拥抱美好的未来。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每一个明天都充满希望。勇敢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30岁老公一个月工资1000块左右,我在家带孩子没收入找父母贴补家用,之前跟公婆住一块发生了很多矛盾,目前跟对象出去租房一个年,公婆出钱,现在对象出去工作一个月1000块,说公婆没钱了,把房子让出来让我回去公婆出去出租便宜房,个人觉得公婆不情愿,还会因为各种理由跟年轻人一块住,之前发生过一次公婆搬出去又搬回来天天冲我不满意我又搬出来,老公认为我们出去租房住是我白花钱,我不想搬回去因为我觉得老人心不甘情不愿,老公也不情愿,现在说没钱了以后会因为这个事情吵架,我说搬回去以后挣钱再买低价房年轻的住,我对象说挣不来公婆住的房子就是婚房,经历之前接触老人表达的意思是房子就是她们的,老公坚持说是他的婚房,另一方面我回去住我就是认为我把公婆赶出去的,搬回去我老公也会不情愿,合住的话家里就70平方,之前也发生过矛盾。跟对象一起住理念不一样,而且我检查出产后焦虑抑郁个人我搬回去接触之前环境可能杠不过去这个事情,现在是老公主张搬回去是他的婚房我婆婆还的房贷以后不会搬回来(这是不可能的忽悠我呢)手底下有金镯子金戒指想卖了租房租,看之后出去挣钱能把房租续上。这半年我老公几乎都没往家拿钱。出来也不愿意给我家用,他还是倾向于把钱给她目前,最好是她奶奶看孩子,我也挣钱给她母亲。
题主你好,我是答主获得,见字如面。 看到你的描述,看到你处于多重压力之下,一定很难受吧。 和公婆一起住会发生各种矛盾,所以你情愿自己搬出去租房子。 和老公关于租房子住还是回家住的问题上,有巨大的分歧。 在经济上捉襟见肘,老公不给家用,只能找父母补贴。 产后抑郁,可能是生产本身激素原因导致的,也可能是激素不稳定的情况下,现实中又那么多不顺心的事情叠加导致的。 处于这种四面楚歌的情况下,没一处顺心的状况中,自然对当前的现状忧心,对自己的未来焦虑。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找到破解之法呢? 首先就要重新梳理清楚自己面对的压力是什么?是由于什么导致的。不要因为事情一团乱麻就被事情本身给淹没了。 站出来,去看看,问问自己内心,现在面对的取舍,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自己的心理健康,夫妻关系,自己的自主权,自己的经济来源,亲子关系…… 给自己面临的问题按照紧急和重要程度排序。 比如,你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是最重要和最紧急的,因为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什么事情都会搞砸,那么我们就不能做破坏我们心理健康的事情,多做有利于我们心理健康的事情。 再比如,你认为自己的经济来源是最紧急和最重要的事情,有了钱才能够满足自己的外出居住的愿望,不用伸手朝别人要钱,受制于人。那么你就得想一想赚钱的途径和方法,行动起来。 当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也需要舍下一些东西,那是我们暂时需要付出的代价。 所谓不破不立,人生到了某个阶段,充满着痛苦,可能就是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踩着荆棘走出去。 祝好。
起因:有天晚上和老爸谈到了存款,我说我20几岁有存钱的习惯,我觉得多一笔钱傍身(不管钱多钱少总比没有强)没什么不好。 经过:20几岁时(90的,今年35了)我就有一种想法,一定要给自己存笔钱。不管多少,那时候的我比较贪吃,发了工资第一时间去吃美食,而不是去买名牌。在我工作的第四年存了一笔钱,我觉得自己挺了不起的。不仅仅存钱我还挺有危机意识,觉得那时候的工作不太稳定。所以给自己报了几个班学习一些新的技能,还找了一份兼职。万一哪天我的工作不保还能有一份收入吧。 这时候我妈“跳出来”了,说我各种不好,说我兼职不务正业,说我攒钱是异想天开。于是乎我躺平了,你爱说什么说什么吧。 结果:我有危机感不论是对于工作还是金钱,我还挺有上进心不论是学习新的技能还是去做兼职。可到我妈这里就是不务正业和异想天开。她对于存钱和兼职没有概念,钱她是有多少花多少,能存下钱那纯属是意外,另外她的工作顺风顺水没有被裁员虽然工作平平淡淡的,但也熬到了退休领了退休金了。用标题来概括一下:我所谓地正常在妈妈看来不正常。
你分享了自己在二十多岁时就有存钱、学习新技能和做兼职的经历,看得出你希望探讨为何自己这些正常且上进的行为,在妈妈眼中却是“不务正业”和“异想天开”,你渴望找到与妈妈沟通以及处理这种观念冲突的办法。 真的特别能理解你内心的委屈和困惑。你积极为自己的未来做规划,努力存钱、提升技能,这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优点。然而妈妈却不理解,还给予否定,这肯定让你心里很不好受。你本是带着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去努力,却换来这样的回应,任谁都会感到失落。 从你的讲述中能看出不少问题。你提到自己存钱、学习新技能和做兼职,这些行为反映出你有着强烈的自我成长意识和危机意识,这在当今社会是非常宝贵的品质。可妈妈却认为你不务正业、异想天开,这反映出你们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观念冲突。 不过你听到妈妈这么说后就选择躺平,这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问题。一方面,妈妈的否定激活了你内心的负面情绪,让你觉得自己的努力是不被认可的,于是你用“躺平”来保护自己的自尊,来对抗妈妈的评价,避免进一步被否定。另一方面,妈妈没有给予你应有的认可和支持,她本应成为你成长路上的“镜映”,认可你的努力,却反而成了“挫折性客体”。这使得你在情感上遭受挫折,从而选择以“躺平”这种消极的方式来应对。 这种观念冲突的产生并非偶然。从代际价值观冲突角度看,妈妈成长于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能顺利熬到退休,她将“稳定工作”等同于安全。而你面对的是现代社会的经济不确定性,所以通过技能多元化、存钱等方式来适应新经济形态,这是不同时代生存策略的碰撞。妈妈“有多少花多少”的消费观可能是她对焦虑的一种防御,她将自身对财务失控的恐惧投射到你身上,从而对你进行指责。 在家庭系统方面,妈妈的干预可能是家庭未分化的表现。她把你的财务行为视为自己的延伸,无法容忍差异,你的“正常”行为威胁到了家庭的固有平衡。 这种固有平衡,就像是一个无形的框架,限制了每个人的行为和观念。在这个框架里,妈妈习惯了“钱就该花掉”的信念,你的不同做法在她看来就像是打破了某种规则。而你之所以有“危机意识”,很可能是对家庭财务模式的反认同,你刻意避免重复母亲的行为,可这种理性策略在情感层面却被母亲误解为攻击。 面对现在的问题,首先要明确“我的金钱观≠母亲的评价”。你要在内心深处坚定自己的行为和观念是有价值的,不要轻易被母亲的否定所左右。把理性计划和情感反应区分开来,比如你存钱、学习新技能这些理性行为,和被母亲否定后产生的愤怒、无力等情感分开。当你再面对母亲的评价时,提醒自己这是她的观点,而你的努力和规划是为了自己的未来,是正确且有意义的。 重构和母亲的对话也非常重要。不要陷入关于价值观的激烈辩论中,因为这样往往不会有结果,还可能让矛盾升级。你可以用具体的数据和实际经历来说服母亲。比如,和母亲分享存款是如何帮助你应对某次失业的,让她看到存钱带来的实际好处;讲述学习新技能后给你带来的职业发展机会,让她明白提升自我的意义。用这些具体的事例替代空洞的价值观争论,或许能让母亲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你的想法。 探索母亲早期的经历也有助于解决问题。反思一下母亲对金钱的态度是否和她自身的成长创伤有关。也许她曾经经历过贫困,那种匮乏感让她对金钱有了不同的看法,导致她形成了“有多少花多少”的消费观。当你了解到这些背后的原因,就能够把和母亲之间的冲突客观化为代际模式,而不是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这能让你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母亲的指责,减少内心的自我怀疑。 同时,不要把自己封闭在家庭这个小圈子里,要去建设自己的支持系统。寻找认可自我价值的“替代性客体”,比如加入理财社群,在那里你能遇到和你有相同理念的人,他们会认可你的存钱行为;找职业导师,他们会肯定你学习新技能和做兼职的努力。这些人能补偿家庭中缺失的认可和支持,让你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并不孤单,也能获得更多面对母亲质疑的勇气。 你要明白,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改变母亲,而是把与母亲之间的冲突转化为自我理解的资源。通过这次经历,你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明白自己内心真正想要追求的是什么,以及自己在面对外界评价时的心理模式。这是一个自我成长的契机,让你变得更加成熟和强大。 在未来的日子里,你或许还会面临和母亲观念上的碰撞,但不要害怕。每一次的冲突都是一次沟通和成长的机会。用更加理性和成熟的方式去处理,你会发现自己能够更好地应对这种局面。当你坚持自己的正确理念,同时又能以理解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母亲的观点时,你们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改善。 我衷心地祝福你,希望你能顺利地解决与母亲之间的观念冲突,在追求自己理想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愿你内心的力量不断强大,不再被外界的负面评价轻易影响。相信自己的价值,坚持自己的选择,你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一定会换来美好的未来。
我是一个44岁的母亲,我真的想不通,为什么我的孩子是这个样子的,大热天经常一身汗可以不洗澡,不运动,不吃蔬菜特别不爱吃家里的饭菜,天天点外卖,连吃饭睡觉洗澡都不能正常做到,就算是抑郁症也不至于这样吧,我看别的孩子有同样的问题也不至于这样吧,所有的缺点坏毛病都集中在她身上,说不听,总是反锁门再房间,病在看药在吃,也对她耐心陪伴倾听疏导了,有时候状态好一些,坚持不了几天又打回原形,不爱学习,一学习就痛苦,自残也是时有发生,这种日子好煎熬,为了她我也来学习心理学了,只是刚学没多久,实在还没有办法改善这种状态,每天烦恼的来源就是她,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无法落地
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 从你的问题描述,能感受到你内心的忧虑、疲惫、愤怒和无助。作为一个母亲,面对女儿如此复杂的行为表现,你已经倾尽全力去帮助她,陪她看病吃药,主动学习心理学,在自己情绪处于低谷时,依然努力保持对女儿的耐心倾听。女儿的状态已经成为你肩上最重的担子。 你在开始提到了,你真的想不通为什么你的孩子是这个样子,还提到了,其他同样有抑郁症的孩子不至于像你女儿这样,似乎你非常不理解,为什么女儿会变成这样子,是不是你自己做错了什么。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但明显能看出你无法理解你的女儿,你尝试过了,思考过了,但还是无法理解她。你非常渴望能够改变她,但当你无法理解孩子的行为,同时还要求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的时候,孩子大概能感受到你的嫌弃,你对她的否定,你的烦躁。 站在一个家长的角度,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从你的描述看,你大概尽自己的全力对女儿好,为她做的事情,对她提的要求,也都是为了她好。孩子无法理解家长为她好的心,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无法理解家长的好好学习之类的要求是为了他们的未来。他们看不了那么远的。有时候父母在讲这些的时候,方式方法也不适用于小孩子。其实被教导如何做事情,每个人都是不愿意听的。 我家娃12岁,我跟她讨论过这个问题。起因是她不喜欢别人提她的学习,提她要好好学习,说其他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努力之类的。她就很生气,不愿意听。我说我们来讨论下这个问题,他们是不是真的希望你好?我娃说,啊,是。我又说,他们说的话是不是正确的,比如,要好好学习。我娃说,是正确的,但他们说话的方式我不喜欢。我说,你知道他们是真的为你好,也知道他们说的话在内容上是正确的,这就够了,至于他们说话的方式你不喜欢,那你就左耳朵进右耳朵出,阳奉阴违都可以的。 对于你家孩子来说,你说的那些要求,比如,洗澡、运动、吃蔬菜等等,她大概率知道这是正确的。但她不会照做,部分原因是这些活动是反人类本能的,大家都想偷懒,能够自律的人肯定需要强大的自制力。部分原因是大人说太多了,小孩子有逆反心理。还有部分原因是大人说话的方式不是孩子爱听的,或者说没有说到孩子的心坎上。同样的话,说给同样的人,不同的沟通交流方式,会起到的效果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有好的出发点好的动机,但如果说话的方式、态度等不友好,可能结果就适得其反了。 就你的描述来看,你家孩子的状态部分原因是你太想让她改变了,太想让她好了,有点急于求成,方式方法没用对,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而且当你把你自己的很多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某种程度上也强化恶类孩子的固着状态。形成了你越焦虑就越盯着她,你越盯着她她就越退缩,她总是反锁门在房间,其实就是她不得不推到一个更安全的位置上。锁上门的房间对她来说,就是一个相对安全,相对能够自我掌控的空间。 其实她的不洗澡、不运动、不吃蔬菜,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对自己生活控制权的抢夺,她也许无法让你不要唠叨,但她可以控制她自己的行为。偶尔自残其实也是对控制权的争夺,她可能无法改变外界的人和事,但可以对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尽可能的去掌控。可能这么说,会让你很愤怒,觉得不理解你,你都是为了孩子好。但现在的情况是,各种因素下,孩子的状态让你很忧心。 这已经影响到了你自己的情绪、生活等。你没有提到孩子的父亲,你们的夫妻关系等,我猜这其中大概也有些影响吧。 让你完全不管孩子,你肯定做不到。我也做不到。因为这个年龄段的还是需要大人的引导的。只是可能需要换种方式来。 建议你暂时收回让孩子改变的焦点。可能你迫切的想要让孩子改变的言语和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孩子的症状。你可以尝试去给自己松绑。多花一点时间在自己的身上,允许自己短暂的从母亲的角色中抽离,去关注你自己,比如, 你可以去做做运动、看看书,逛逛街之类的,去取悦你自己。 可以尝试给孩子一些自主权,跟孩子一起商量一些行为准则,制定一些目标,更多的关注结果,减少对过程的关注。比如,就拿洗澡这件事来说吧,告诉孩子她必须几天洗一次澡,至于什么时间洗,洗多长时间,她自己说了算。运动也是,几天运动一次,啥时候运动,去哪里运动,做什么运动,她自己说了算。她哪怕是划水摸鱼也行,至少她走出房门走出家门了。 至于吃饭,做一些孩子喜欢吃的菜,不要只考虑营养,小孩子好像都不喜欢吃绿色蔬菜,那让绿色蔬菜换种形式出现在餐桌上。另外不要在饭桌上进行营养教育,更不要进行行为教育之类的。吃饭就是单纯的吃饭。不说话也行,但不要教育。 你提到了自己为女儿所做的努力,倾听、学习心理学等,但没有提到孩子的父亲,对于女儿的状态,孩子的父亲是如何看待的,你们有没有用沟通过孩子的困扰?他如何看待你的努力呢?有时候家庭的氛围也会影响孩子的状态,甚至是非常大的影响。 你给的信息比较少,建议你去找心理咨询师聊一聊。 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请说说自己的理解 以及应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这一问题 禁止从AI百度生成答案 一经发现直接当作机器人举报 禁止弄虚作假 感谢
你好题主,如果说不可控有着一种执着,也许执着背后更多的是一种未被满足的需求,在现实客观的认知经验里,不可控如果是事实而要产生可控,也许可控的来自你对不可控存在的价值感,这价值感更多的是一种身份认同感,不可控不是你的一切都不可控,更多的是懂得觉察调整好自己去选择自己需不需要控制不可控,也许可控的认知来自你是否懂得分化现实不可控的感受到底那个重要。 在心理学精神动力客体理论里,如果一个情绪代表一个身份认同感,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时间,不同地方,不同的人际关系有着不同的身份认同感,情绪代表一个人,这也许来自心理学的内在客体理论,内在客体一个曾经成长体验的,在养育者或者父母给到你的回应情感感受里,来定义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同样在不可控的执着,也许情感需求比现实的需求大于理性分析,思维重复思考里更多的是一种内在客体的一个回向,情感隔离的思维更多的是隔离回避不舒服情绪产生的身份认同感,分化情绪代表着看到自己更多的身份认同感,这离不开内在恒常客体的支配感,需求的爱未被满足不等于我们要为这希望被爱感到羞耻,而是更多的是懂得爱的需求的正常化,同时也不会害怕失去爱的关系,内在客体可以选择在自己值得被爱的自信里,同时也会接纳不被爱的重视,内心里有着内在父母或者养育者爱过的认知经验与不被爱的感觉的认知经验,也许不可控已经不是重要的事,你会在不可控里看到自己还有可控的契机,接纳不可控不是一种丧失,而是一种盈满富足的身份认同感,因为你会看到时间感和空间感在流动,不可控不代表你会失去自己更多的身份认同感,分化里产生的就是给到自己最好的整合开始。 我们每一个人内在有价值,外在有激情,懂得觉知自己去学习与成长,才能见到自己懂得觉察调整好自己,也许你无法识别自己的问题痛苦,可以选择在平台找一个咨询师陪伴你,在良好的咨访关系里,给到你更多的身份认同感,同时也可以让你更加自信的接纳自己不完美的那部分,还有在接纳自己不完美里还可以看到自己还有完美的那部分,你才会发现自己的痛苦就是一种成长契机,也许一种高纬度成长过程。
起因:有天晚上和老爸谈到了存款,我说我20几岁有存钱的习惯,我觉得多一笔钱傍身(不管钱多钱少总比没有强)没什么不好。 经过:20几岁时(90的,今年35了)我就有一种想法,一定要给自己存笔钱。不管多少,那时候的我比较贪吃,发了工资第一时间去吃美食,而不是去买名牌。在我工作的第四年存了一笔钱,我觉得自己挺了不起的。不仅仅存钱我还挺有危机意识,觉得那时候的工作不太稳定。所以给自己报了几个班学习一些新的技能,还找了一份兼职。万一哪天我的工作不保还能有一份收入吧。 这时候我妈“跳出来”了,说我各种不好,说我兼职不务正业,说我攒钱是异想天开。于是乎我躺平了,你爱说什么说什么吧。 结果:我有危机感不论是对于工作还是金钱,我还挺有上进心不论是学习新的技能还是去做兼职。可到我妈这里就是不务正业和异想天开。她对于存钱和兼职没有概念,钱她是有多少花多少,能存下钱那纯属是意外,另外她的工作顺风顺水没有被裁员虽然工作平平淡淡的,但也熬到了退休领了退休金了。用标题来概括一下:我所谓地正常在妈妈看来不正常。
你好,已经收到你发提出来的真诚发问了噢,我是壹心理平台的心探教练ZQ,从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你在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被母亲认可之后产生的一些不被认可的,不愉悦,不舒适的情绪状态。 通常来说,父母都会无条件的爱自己的孩子,并且去支持自己的孩子的。但是你的母亲似乎就不愿意成为一个支持者的角色?,反而是各种跳出来反对指责,她不遗余力成为一个扫兴的人,这让我联想到了在亚洲的文化教育圈里面,基本上有很多父母都会有这种打压式的教育习惯。 不管孩子表现的多么好多么优秀。作为父母的永远都不能真正的为孩子开心,总觉得孩子可以更好,或者说总觉得孩子做这些没有什么用处,没有达到他们的一个所谓的老旧破碎价值观里面的预期。 久而久之,在这样的一种打压和否认的环境下,生存的孩子通常都会觉得家庭给不了自己想要的那些温暖,有的被父母洗脑的孩子甚至在这样的一个扫兴的环境下,都不知道如何去规划自己的生活,都会很难去真正的享受自己的时间。 所以你需要提防 过滤信息,你需要知道的是你有自己的判断,你不需要被自己的母亲给裹挟,你不需要被她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或者是月光族的想法给影响,因为你的母亲跟你是不一样的,你们是不一样的个体。 你可以成长,在你的母亲看来,存钱几乎是一种由上天决定的事情,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理财这件事情,你不理财,财就不理你。只要有了理性科学的规划的话,你的钱财才可以存下来,你的母亲觉得钱存不下来是由上天决定的,是一种运气,那肯定是一种听天由命,随波逐流的想法。 那她的想法肯定是不太对的。所以按照一种老的说法来看,你的母亲其实是疑似在混日子,从她那个到处都是赚钱风口的年代混到了领退休工资的时候还算是比较丝滑幸运的,但是我们在当下的一个人多钱少的大环境下,是很难靠这种躺平的碰运气的心态去撑到领退休工资的那一天的。 所以我们需要多去想一想,为自己谋一条后路。不论是兼职啊还是学习呀,又或者是存钱的习惯,都可以让自己未来有更多的保障,这样才可以稳扎稳打的享受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不需要去听一些不对的想法。 你只需要去找到适合自己的圈子,能够去坚守自己的信念,这样的话才能走的更远,走的更加快乐,你就是正常的,你的想法才是更加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生存主流的一个进展,我们作为独立的成年人,需要更加判断清楚什么样的一个价值观才是最适合当下的自己的,加油哦! ZQ 🐳
30岁老公一个月工资1000块左右,我在家带孩子没收入找父母贴补家用,之前跟公婆住一块发生了很多矛盾,目前跟对象出去租房一个年,公婆出钱,现在对象出去工作一个月1000块,说公婆没钱了,把房子让出来让我回去公婆出去出租便宜房,个人觉得公婆不情愿,还会因为各种理由跟年轻人一块住,之前发生过一次公婆搬出去又搬回来天天冲我不满意我又搬出来,老公认为我们出去租房住是我白花钱,我不想搬回去因为我觉得老人心不甘情不愿,老公也不情愿,现在说没钱了以后会因为这个事情吵架,我说搬回去以后挣钱再买低价房年轻的住,我对象说挣不来公婆住的房子就是婚房,经历之前接触老人表达的意思是房子就是她们的,老公坚持说是他的婚房,另一方面我回去住我就是认为我把公婆赶出去的,搬回去我老公也会不情愿,合住的话家里就70平方,之前也发生过矛盾。跟对象一起住理念不一样,而且我检查出产后焦虑抑郁个人我搬回去接触之前环境可能杠不过去这个事情,现在是老公主张搬回去是他的婚房我婆婆还的房贷以后不会搬回来(这是不可能的忽悠我呢)手底下有金镯子金戒指想卖了租房租,看之后出去挣钱能把房租续上。这半年我老公几乎都没往家拿钱。出来也不愿意给我家用,他还是倾向于把钱给她目前,最好是她奶奶看孩子,我也挣钱给她母亲。
你的老公坚持跟公婆一起住,可能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和情感上的依赖,虽然他已经是成年人了,但父母还把他当小孩,他也默认这种被保护和被输出的关系,不能独立出来。 你们之前租房的钱是公婆出,现在说公婆没钱了,你老公出去工作,工资每个月一千,他的赚钱能力也许跟父母一直把他保护得很好有关,而这种保护,可能是把他们的孩子看得太弱小,或者能够让他们的孩子不离开他们,通过不断地供养孩子而限制了你老公的发展能力。 在你们组建新的家庭后,你的老公还不能承担这个养家的责任,只好继续依赖父母。 如果涉及的人只有你的老公和你们的孩子,也许这种关系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可是现在有了你,无论你是跟他们住在一起,还是与老公搬出去租房住,都不可避免地会与公婆产生矛盾。 矛盾的点至少有两个: 1、 回去跟他们一起住,可能他们这个黏连得过紧的家庭不容易接纳另一个外人的存在,即使你做得再好,也可能会被挑各种毛病。 2、 如果你们单独出来租房住,公婆的儿子跟一个他们眼里的外人住在一起,等于他们失去了儿子,他们可能会想方设法把儿子拉回身边。 你的老公工资低,你的公婆没钱再供你们租房,觉得租房浪费,可能都只是一个表面的原因,真实的原因可能是,你的公婆离不开他们的儿子,你的老公也离不开他们的父母。 而你,成为了这个关系中不知道要如何融入的人。 你现在的处境是,在家带孩子没收入,靠自己的父母补贴家用,因为产后抑郁焦虑,可能跟公婆住在一起扛不过去,光靠老公的能力又无法让你们这个小家独立生存。 你的老公,又成了这个关系处理中的关键人物。 他是要继续与父母保持过度紧密的关系,依赖父母,让自己没有更多的机会历练,还是 要发展出独立撑起一个家的能力,建立起家庭责任心? 你又如何来引导你的老公,让他意识到责任重大,并给予他足够的信心去承担? 在你老公的理念里,他觉得你和他赚钱要上交给他的母亲,好像还是要把重心放在他的原生家庭,不能脱离。 你的想法是要以你们的小家为中心,这个想法是符合家庭序位的。 现在的问题来到了,你跟你的老公要如何沟通,只要你们俩达成协议,并坚定下来,一切可能都会回归自然,慢慢变好。 多给你的老公支持和鼓励,让他意识到你和孩子需要他像一个真正的成年人一样,能够对你们这个小家负起责任来,虽然他的工资现在还很低,但他尝试着走出去了,能够有收入就好。 在你们的能力还不足以独立时,适当地从父母那儿得到帮助,是可以的。 但父母不可能帮衬一辈子,最终,我们都得靠自己! 他可以,你也可以! 以上。 我是心理咨询师燕归来,祝好!
我从小就是大家眼中的超级乖乖女,我没有过叛逆期,一切都是以妈妈的标准为自己的标准,就这样我成长到了现在30岁,也许太缺乏自我了,我经常陷入一些痛苦的情绪怪圈,我尝试过心里咨询,咨询师告知我是对痛苦上瘾,通过痛苦抓牢存在感,可我控制不了我自己的产生的痛苦,存在感一直欠缺,请问如何找寻自我?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生病的时候是最幸福的时候,可以有事情(生病)做,可以有人照顾,可以肆无忌惮的浪费时间,可以看时间流淌,我好像有足够的理由去浪费。 我很疑惑,现在我在正常工作,但就是感觉毫无激情,所有事情按部就班,每天复制粘贴,我像一个活死人,靠着痛苦的感觉维系生命的延续?救救我!
姑娘,你尝试过自己做决定嘛?哪怕是一个小事情。做完决定,然后去执行,后果自担的那种。如果说,职场中没有这样的机会,毕竟你说工作每天都是流水账、走程序,如同复制粘贴,想必你在工作中也很少有自主决定的权利空间。那么,你在自己的生活领域有过自己做决定、自己执行、自己承担后果的机会吗? 我猜,在生活领域中,你也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你从小习惯了父母做主,按照父母的意志去执行去活着,结果好了,是父母的功劳,结果不好,也不用过于自责,毕竟当初他们拿主意也没给你留决策空间。 你会发现,乖乖女之所以会感到存在感低,是因为,无论职场还是生活中,很少有机会自己做决定、自己去执行、自己去承担后果的机会。事情成了,没有太多成功的喜悦,毕竟当初决定不是自己下的,事情没成,也不会过于痛苦,毕竟当初做这个决定的人也得承担一部分责任。 你会发现,你的快乐被稀释了,痛苦也被稀释了,所以,你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寡淡。 之所以会在三十岁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因为父母都渐渐老去,他们做决定的机会也少了,很多事情要靠你自己去做决定、自己执行操作、自己去承担后果和风险了。但是,小的时候没有练就出来的东西,怎么会一夜之间就有了呢?小的时候被父母遏制的东西,终归有一天会以自己的方式蓬勃生长,这就是你的自主意识。 您发出了求救的呐喊,这是好事,这不仅是向外求救的信号,更是对您自己内心力量的一次唤醒。如何走出去,从自己勇敢地自己做决定、自己执行、自担风险和后果开始,哪怕是一件小事,都可以。 事情成了,好好奖励自己,把快乐加倍,没成的话,也允许自己悲伤懊恼,痛定思痛,不埋怨,不推责,做好复盘以及未来的调整计划。 快乐的时候尽情快乐,痛苦的时候也允许痛苦流淌,做到这个的前提是快乐和痛苦都属于自己的。承认这些就是生活的底色和本身。 当你的成就感、效能感建立起来后,你的人生自信就来了,你知道,自己可以靠自己能够成功,即使失败,自己也能承担所谓的结果,其结果不止于痛苦,而是从痛苦中悟出下次怎么能做得更好的策略和方案。 从生活小事,过渡到大事,再到职场,为自己争取和创造机会去自主决策,如果目标是领导定的,那么过程中如何执行、执行的标准或者子标准、执行的节奏、涉及的人和事,总会有自主决定的空间,找到那个空间,去发挥自己的能量和自主权利。 30岁,多好的年华,加油去干吧!从身边小事开始,操盘自己的人生。从制订自己的休息标准开始,从心安理得的浪费时间开始,享受属于你自己的人生吧!
我以为叫爸的那个人给我的影响慢慢消除了,可是最近特别讨厌的一件事就是,梦里还有他,呵。 每一个噩梦都不想回忆,只感觉恶心。 其实好几个梦里,都有一扇门——那扇能把我暂时的包裹起来的,我跟妹妹住的屋子(房间并不属于我们,他经常说他是户主,可以随意出入)的一扇带球形锁的小木门。后来这把仅有的球形锁,也被他以进来拿工具为由,一脚踹开,不再发挥作用。 相关的梦比如,梦到他跟我假意关怀,勾肩搭背,动手动脚,我就跑啊跑,想跑到屋子里关上门,这个过程被吓醒了;再一次梦到他还是如此,我就跑啊跑,千钧一发之际终于跑进了那扇门,妹妹也在里面,我想起来锁坏了,我用力抵住门,然后妹妹竟然觉得我好夸张。自私而懦弱的我,求妹妹出去面对他,她白了我一眼出去了。我透过木门被踹过的洞里,看到他依然对妹妹动手动脚,而妹妹浑然不知。不知怎的,下一个画面就是他让妹妹在烈日下倒立罚站,小女孩衣上半身衣服全掉到腋窝,她用力的撑起身体,可双腿还是颤颤巍巍。看到这里我愤怒的出去对他大喊:她才多大!我要跟他拼了,然后说梦话一下子就醒了。 还有就是做梦我在跟他打架,真正意义上的。我用尽全力,没想到他毫不留情,上来就把我打的脑浆迸裂,我毫无反击能力。我好恨却无能为力。 我明白他给我留下的阴影太深,我努力学习,找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不断学习心里学知识治愈自己,还遇到了一个很温暖的爱人,我早就对他敬而远之。现在因为我的宝宝,我好像开始回忆起那个儿时的自己。 还有我不能理解,他对我妹妹造成的影响远远不如我。我妹只是觉得他不好相处,仅此而已;而我可能天生敏感,容易过度揣测。其实他从来没有猥亵过我,只是我从小觉得他太可怕太强大了,我就非常害怕被他侵犯。我憎恨他随便进我的屋子,假装大咧咧的说话,躺在我的被子上,恶心;他还把女生的隐私部位和物件毫不在意的用最下流的话说出来,比如教我学车,那个老式的座椅调整把手,在座椅底下。我侧着身子去调整,他说这样费劲,直接从腚沟里掏就行;还绘声绘色的形容我妈的内裤上的秽物;跟我妈视频让看看下面(当然那个词我不想说)等等。这些我妹可能都不知道,只是我记在了心里吧。他的另一面就是残暴,极端,家暴所有人,并且打自己的至亲下死手。我试图反抗被他打的厉害,那时感觉屈辱至极。为什么会这样对自己的孩子?
题主,读完您的倾诉,我感受到了窒息、恐惧和愤怒以及不知道如何走出来的迷茫。先什么都不说,抱抱你,你从小到大一路走来,真的太不容易了,抱抱你❤️ 都说家是避风港,却没想到,带来风暴的,却是你的家庭。面目狰狞丑陋的父亲,面目模糊的母亲,懵懂不知的妹妹,还有一个险些破碎解体的你。 不知道这么多年来,你是靠着什么样的精神和意志活下去,坚持不让濒临破碎的你彻底解体,把自己缝缝补补粘合好后继续前行。直到你拥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和你要保护的宝宝。你真的太棒了!苦难不是财富,在苦难中你自己历练出的意志、淬炼出的生存智慧,才是你一生的财富。 我在儿时以及成年的早期,也经常梦到原生家庭的争吵和暴力,也梦到过自己或懦弱逃避或奋起反抗。我认为,这是我们对过去的重新推演,虽然是梦中,这也是一种重生,精神的重生。 不知道你是否看过重生剧,虽然是科幻,但这代表一个人对过去的放下,对美好未来的期待。谁的一生不是大梦一场?也许,梦中就潜藏着我们未来的密码,我们通过导演自己的梦境,来把我们现实中的命运推向我们期待的未来。这就需要我们当下现实中的觉知。 ❤️觉知到:这不是你和妹妹的错,而是你父亲的错。当时的你们那么小,能够做到自保没有出现更大的恶性事件,就已然艰难异常,你该为自己的勇敢和坚强鼓掌,为妹妹的钝感力感到庆幸。你们都是好样的!你们真的很棒! ❤️觉知到:过去的一切已然无法改变,如果我们通过现实的努力获得当下的幸福,那么,我们就有能力改变梦境。梦很多时候反映了人们现实中的心境。 ❤️觉知到:未来的密码不藏在过去,而是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当下,都在重塑你的历史,每一个当下的积累,会铺垫出一个你期待的未来。 一旦你有了以上觉知,你会发现: ❤️你会把对过去的聚焦撤回来,聚焦在自己的小家庭,用你期待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你的宝宝和爱人,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对待他们。 就像你说的,看到你的孩子就像看到当初的自己,那么,就用你希望保护的方式保护你的宝宝,这不仅是对宝宝的保护,也是对曾经的自己的救赎。 但同时,我们不要忘记,孩子不仅是你的孩子,还是他自己,他也有自己希望被爱被保护的方式,所以,我们不仅要救赎曾经的自己,也要用当下的眼光去给孩子托底。 我们不仅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也要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去动态调整自己对现实中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 除了孩子,还有您的爱人,我们可能都会对自己的另一半多多少少投射了我们对儿时父亲的认知和情绪或者期待。我们也要区别哪些是现实,哪些是投射。除了期待另一半弥补我们童年创伤,同时记得整合自己内在的力量去自我救赎,用女性内在的男性力量去疗愈自己。荣格把女性内在的男性力量成为阿尼姆斯,每个女人可以通过自身的男性的那一部分实现我们内在能量的完整、协调和平衡。 如果您很难通过自己的力量走出噩梦,严重影响到了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建议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最好是擅长解梦和催眠的咨询师,能够让您事半功倍,更快走出噩梦,更快找到自己内在的力量。 祝您幸福❤️
鄂ICP备15005958号-11
联系方式:136-3862-2687(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