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汇聚创业、金点子、兼职外快、心理倾诉......各种微信群,值得一试
来公司一年了,感觉和同事相处很话少,同事也和同事之间更有话聊,总是能从一些细节上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不友好,语气态度眼神表情什么的,24岁了还是很缺乏锻炼,心智不成熟的感觉,心理年龄可能也就几岁的样子,然后就更不敢和别人接触,感觉别人都讨厌自己?说不上来是什么,反正不是友好,这种小事倒是很多,中午吃饭不叫自己,性格也比较内向社恐,别人也不会找自己聊天,都找别人,现在去针灸都是妈妈陪着去和大夫打招呼说一些话什么的,自己基本不说,中午自己又不想去食堂就让父母来接自己出去吃,下午再回来上班,也想改变这种情况,但一想自己所经历的那些事情就不愿意和人接触,没有什么正反馈,不知道怎么去改变能收到正反馈让自己更有自信一些。
你好!看到你的问题,我不知道过去的你经历了什么,让你对现在的人际关系产生不信任感和排斥感。就如你所说,一想起自己经历的那些事情,就不愿意和人接触。
当你对人际关系不信任,当你觉得对方不喜欢你的时候,你会不自觉的搜索对方不喜欢你的证据,好像对方的一个眼神都是在针对你。你觉得对方不喜欢你,其实是你没有接纳自己,你内在有很多对自己的否定,你会把对自己的否定投射到外界,觉得大家都在讨厌你、排斥你。这正是你把过去的经验带入到当下的关系中。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对方确实不喜欢你的可能性,毕竟人无完人,有谁能够做到让所有人都喜欢呢?所以,有人不喜欢我,我觉得很正常,毕竟每个人的三观不同,对方不喜欢我,是对方的事情,这能证明什么呢?难道对方不喜欢我,就证明我不好吗?当然不是,我不会把自己交给别人去定义。
因而,当我们以别人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时候,就混淆了人际关系中的界线,没有分清楚什么是别人的事情,什么是自己的事情。
当大部分人把社交能力强定义为“好的”,证明这个人很厉害的时候,那些社交能力不强的人就无形中被否定。不否认,职场的社交技巧确实是一种能力,但重要的是,它并非定义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职场的核心目标是价值创造,一个专业能力强、做事踏实可靠的人,即便少言寡语,也依然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
所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不需要以社会的世俗标准来要求自己,不需要拿社会的一些条条框框来绑架自己。
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具备什么能力?我有什么优势,我的局限在哪里?我想要的是什么?当我清楚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我会发挥自己的优势,接纳自己的不足,不去贬低自己,小看自己。我也会接纳自己不擅长与他人社交的事实,尊重自己的内心,不用活在他人的眼光里,损耗自己。
职场是我们施展工作能力的地方,当你放下对外界的期待,不去过度在意他人的眼光和看法,把精力专注在工作上,也许将来的你会慢慢意识到,减少不必要的社交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
推荐阅读《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想知道怎么改变回避型人格呀 因为这个思维,我无法享受亲密关系,但是我觉得,我不管怎么样,都会与人相处的,因为我不可能一辈子就一个人活着,但是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我很恐惧,很害怕, 我拆解了我的内心, 回避亲密关系是因为,我之前和别人一起玩,希望别人只和我一个人玩,但是后面别人说不太可能只和我一起玩,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人。 就是带着这种思想和别人一起玩,所以每次社交就很痛苦然后后面为了让自己不这么痛苦,我就不社交,就逃避亲密关系, 我社交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在一群人中,会对一个人多接触,然后不想再认识别的人,但是最近我觉得还是可以多接触一点别的人,因为我不会只认识一个人。 现在我想享受亲密关系,愿意接触新的人,我该怎么改变呢,这是我朋友和我讲的,我想练给大家听,大家帮我看看能不能这样改变自己 我告诉自己,我允许自己有回避型思维,这是由过去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的方式,是很正常的, 在行为上面,我抱抱自己,给自己一个微笑,这个是我想的哈,因为我觉得一种思维会对应一个行为习惯,那我能不能通过培养一个习惯,来塑造一个思维,因为我容易想很多东西,但是不去执行,所以我想通过行为上的改变来塑造一个思维的形成,不知道行不行哈,家人们,可以帮我看看我这些想法可行嘛,因为我最近在自我探索,有一种迷之状态,就是我发现自己最近是一种,脱离事实,有一点不知道我是谁我在哪这种状态,可能是因为我刚刚觉察到自己以前的思维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从以别人的感受为中心,到关注自己的感受,这种切换还有一点不习惯,甚至有一点不知所措,就好像知道原来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我告诉自己,要享受当下,关注自己的感受,从惯性关注别人的讨好思维,到多关注自己身体的感受,这样可以嘛,因为我有一点反刍思维,所以我想培养自己享受当下, 在行为上,我就培养关注自己的呼吸,但是其实我一般坚持不了几分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方法有问题,我现在都是躺着关注呼吸,但是坚持不了几分钟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古道西风瘦驴。 觉察是改变的开始,当题主觉察到自己存的困扰时,其实改变就开始发生了,题主或许需要多给自己一些时间。 我们会回避,本身其实是避害,避开那些让自己觉得不舒服不开心的事情,避开我们给自己设限的负面可能。 题主或许可以试着觉察下: 题主在什么情况会回避关系呢?比如觉得自己可能会被伤害,自己无法承受可能的被伤害的结果的时候。 题主在进入关系之前,会不会设想自己可能被哪些关系伤害呢?比如我们有刻板印象,或者消极的自我暗示,可能会增强题主的回避性体验。 题主关注呼吸其实也不是一下子能做到的事情,题主在对自己关注呼吸过程中的走神行为是怎么看的呢?如果题主不太愿意接纳它,可能会让题主特别内耗。 试着觉察自己的情绪困扰,或许会有助于题主更好的识别自己的状态并做出积极的调整,题主可以尝试如下方法: ~不评价自己,允许自己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或许会让题主松弛一些,减少因此带来的情绪内耗。 ~允许自己慢慢来,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多年养成的习惯,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和调整的,题主或许多给自己一些时间和耐心。 ~给自己注入一个积极的信念,或许会让题主更有掌控感,也更能够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从而有助于题主增加改变的信心。 ~试着允许自己不评判,当我们有评判心时,不管是评判对方还是评判自己,都容易诱发情绪反应,题主或许可以给自己一个第三只眼,帮助自己跳出当局者视角。 与自己和解,告诉自己以前的自己确实无力争取更多,但现在自己长大了,有能力去经营和调整自己的人际关系。 试着钝感一些,减少对别人反应的关注,更关注自己的感受,或许会让题主更加松弛,减少内耗。 推荐阅读《人我之间》。 如想继续交流,可关注我的个人主页,“心探服务”。 祝好!
开学高三男生。有一个没相互表白但意思很明显一直当哥们相处但偶尔会有点暗示动作语言,但很默契的认为高中不能谈恋爱。的小我一届的男生。暑假没法见面。上周给他说了气话然后他10天到现在我给他发啥都什么消息都没有。我不可能给他发暖昧或者表白。我每天都很恍惚难受。他有可能手机被家长没收了,我妈知道我的取向但我一点都不想给她说。我高三暑假必须全新学习,有可能开学才能见面但开学前她还过生日。我该怎么办我还想给他过生日我还说了气话我也道歉了但他就是没有消息。我想安心学习我该怎么自我调节 无法联系他家长也不可能线下找他。高三的书架太重要了
题主好,见字如面。
描述简洁而直接地表达了你现在的状态和感受,似乎是在“平衡感情和学习”这件事上遇到了一些挑战,关键是这番“挑战”还把你夹在中间了,对吗?
嗯,咱们来往深处聊一聊。
你提到自己“开学即高三”,然后有一个和你“互有好感”的男生,比你小一届,还列举了一些你俩目前不能联系的“客观限制条件”。——看到这里,我想了解一些细节:
1.你是由于什么原因给对方说了气话的呀?
2.你因为这件事而恍惚难受的这10天时间,是怎样挺过来的?
3.是什么原因让你不想给妈妈表明自己的真实取向?
4.对方有可能是由于什么原因一直没有消息?
5.你所说的“安心学习”,具体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
以上这5点,是想告诉你:如果两个人在一段关系里有这么多“限制关系发展”的条件,说明这段关系发展的时机尚未成熟。
接着,你猜想“他有可能手机被家长没收了”,然后你俩有可能开学才能见面,但你想要在开学前给他过生日。——看到这里,其实我的脑海里有些问号:
1.你是根据什么来得出“他的手机有可能被家长没收了”这番猜测的?
2.“你想要全心学习”和“想要给他过生日”这两件事存在哪些关联?
3.你想要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两件事情?
以上这3点,是想告诉你:多数情况下,咱们在考虑事情时,先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开始考虑,至于对方是不是有些什么客观上“不能和你联系”的情况,是该对方去考虑的课题,而并非仅凭咱们对对方状态的臆测,还把原本不属于咱们考虑的课题背在身上,这很不值得。
因此,我想带你从这样一个维度去理解和看待这件事:你是很在乎这段关系,但“对你断联10天”是对方摆在你面前的现实。
再直白些来讲,如果对方真的和你一样都这么珍惜这段关系,那即使他的手机被没收了,他也会想尽办法让你知道他目前所面临的真实情况。
真正值得用心经营的关系,少不了“排除万难之后的双向奔赴”。
你俩现在面临着升上高三的生活和学习压力,没办法分心面对和经营感情是件很正常的事,但这并不能成为他“因为被你气了,所以长时间不跟你联系”的理由,这本来就是在感情里不够成熟的表现,而因为对方在感情里不够成熟,他的责任感就还没办法在内心被唤起,责任感没办法被唤起,他就没办法在自己家里人面前为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去表达和争取。
目前都才十七八岁年纪的你们,各自的未来充满着无限可能,实在不值得被一段“完全看不见未来”的关系困住。
送你一句话:咱们每个人未来的样子,有且仅有咱们自己能够决定,但“决定个人未来”的前提,需要先做好“应对和处理未知状况”的能力储备。
时间关系,咱们这次就先聊到这里。——好好照顾自己。
当有人不小心踩了我的脚,我感到有些疼痛,于是想以大致的力道踩他的脚,让他感受一下被踩的疼痛感,这是什么心理呢?同时又感觉这样做也没什么必要,可不踩回去别人就感觉不到我被踩时的疼痛。
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
简短的问题描述,看得出来你内心的矛盾, 既希望对方能够理解你的不适,又觉得这种“以牙还牙”的做法字数不够理性,你大概纠结了很多次,很长时间。你的这种矛盾透露出两个关键点:
你对公平的渴望与边界维护的纠结
你提到“不踩回去别人就感觉不到我的疼痛”,这就像是一种情感层面的隐喻:你希望自己的痛苦本看见、被承认,尤其是在他人无意中伤害你的时候。这种冲动可能源于对关系中“公平性”的敏感,你的身体或者边界被触碰时,你需要确认:我的感受是重要的,我的感受值得被他人看见,被他人重视。
2.“报复”背后的无力感
你想踩回去的念头,并非单纯的攻击欲,更像是一种无力的表达。既然我的感受没有被重视,那我就用行动来让你自己体验我的感受,这样来提醒你,要重视我的感受。这种模式,可能你跟过去的经历有关,特别好似童年或者是跟重要关系人之间。也许在过去,你的感受曾被你希望看见的人忽视过,甚至在你自己提出来的时候,被他人认为是无理取闹、小题大做、真不懂事等。当现在你被他人无意中踩了一脚,你的愤怒可能不是对这个当事人,而是小时候没有能够尊重你的感受的人。同时你也想为当年小小的你出一点力,去保护TA,去看见TA。
但你也当心,当年没有被看见到的感受,现在也不会被看到。哪怕是你以牙还牙了。而且同样的事情,也许小孩子做了,大家哈哈一下就过去了。但如果一个成年人做了,可能就会引发冲突。比如,如果他人无意中踩了你一脚,对方道歉了, 你还要以牙还牙的踩回去,那你明显就是有意的,对方大概不会善罢甘休。如果对方踩了你没有道歉,你再踩回去,你想呀,无意中踩了人不会道歉的人,你大概也不能指望对方能有多讲理,那你踩回去,更可能会引起冲突。作为成年人,面对这种情况,权衡利弊之后,大概率会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特别是如果对方是陌生人,以后也会有交集。除非是自己有碾压式的实力,确保自己在冲突中不受伤。当然,如果经常见面的熟人,总是不小心踩了你的脚,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你的纠结矛盾的心理可能你在成长中的互动有关。
比如,你曾生活在“情感不被承认”的环境中,比如,父母说,这点疼算什么,你可能会学会忽视自己的感受,也可能学会用“让对方感同身受”来证明痛苦的合理性。
再比如,若冲突常以“报复”来解决,而不是用沟通来解决。比如,兄弟姐妹之间经常互相打闹泄愤,这种以痛换痛的模式可能被内化为本能反应。
再比如,踩回去的背后,可能是未被表达的委屈,你可能真正需要的不是对方也疼,而是自己的疼被看见,被认可,是听到一句对不起,你还好吗的关注。
你给的信息比较少,很难了解到你的矛盾背后的原因,最大的可能是创伤重现,你的应激在当下,但动机可能在过去。你可以自己想一想,当你被他人踩了一脚的时候,你的感受完全在当下,还是有部分在过去呢?关于这个问题,你可以去找心理咨询师聊一聊。你也可以试着用一些方法来代替踩回去的冲突,逐步建立新的互动循环。
用语言代替行动,直接表达需求。
当你被他人不小心踩了一脚,对方又没有道歉的时候,你可以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你踩到我的脚了,有点疼。下次麻烦小心点。这样既维护了自己的边界,也给了对方修正的机会。大多数人会因愧疚而道歉,这种回应反而会让你感到自己被重视。
2.探索替代行为:用幽默化解紧张
你也可以调侃一句;看来今天咱俩的脚很渴望亲密接触。用幽默打破对立,让对方更愿意主动关心你。当然,这句话对同性说可以,对异性就不要说了,免得再被打。可以换种说法,比如,咱俩的脚这是有仇啊之类的。
3.如果冲动强烈,写下情绪日记
你可以记录:当时我有多愤怒?这种愤怒让我联想到过去什么事情?
如果朋友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建议他怎么做?
注意哦,以上建议不适用于故意伤害的情境,如果对方是恶意侵犯,请优先保护自己并寻求外界支持。
如果这件事已经给你造成了困扰,建议你去找心理咨询师聊一聊。
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20岁,女,双非一本在读 对未来生无可恋甚至感觉疲于奔命没什么意义,但是活着又不可避免的要为了生存做不想做的事,忍受全天噪音和没有一点独处空间的处境,所以感觉还是死了轻松能不被躯壳束缚。知道这样可能不太正常,但家里压力很大又好面子,甚至不觉得心理问题是问题,自己是学生又没有钱偷偷去看病或者做咨询,也怕被发现之后会不会被打骂甚至送到YZ书院那种地方虐待。去年对象去世了熬了一年感觉真的熬不下去了想自尽,又怕死不透会更痛苦所以一直纠结,不知道怎么样能解脱。 大概六年前做scl90的时候就发现自己不正常,但是又一直不太在意现在想起来才觉得可能是早有祸根,不过也不重要了,那个时候家长比现在还施压。
你好啊,这位大学生朋友。 看到你短短的文字内容,我能感受到你内心那份沉重的悲伤、绝望、无助的感觉。 看上去你面临的情况比较紧急,但起码你还能到这里发帖求助,说明你还有很清醒的理智、很好的自控能力,所以当你看到这段文字时,请有耐心慢慢读一下,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我们一起看一下,你都遇到了哪些挑战。先来看看你提到的几个比较确定的情况,以及可以如何看待这些情况。大致以时间顺序。 第一个情况,你六年前做过scl90测评,你说那时就“发现自己不正常”,你没说具体是怎样的,但应该是测评结果有一项或几项的得分较高,提升可能有一些异常吧。 这个情况怎么看待呢?一般来说,如果有多个项目得分偏高,且比较明显,那确实能说明一定的问题;如果只是个别项目得分高,并且高的不多,那就不一定能证明什么了。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测评比较专业,如果只是在网上自己做的,可能不太准确,因为里面的打分都是自评,一般主动去做这个测评的,往往会对自己的负面感受评价偏高,就像医学院的一个段子:一个医学院的男生拿到《诊断学》教材,按照各个病的症状描述,看了一下自己的情况,惊恐的发现,除了“宫外孕”,自己好像每种病都有。 这个段子说的是人有时候会“自己吓唬自己”,也希望你看到这里能乐一下。你自己也说了,“不过也不重要了”,毕竟是六年前做的一次不是很规范的测试,不要太当回事。 第二个情况,是你提到家庭的压力。比如:“那个时候家长比现在还施压”,“家里压力很大又好面子”,甚至担心“被发现之后会不会被打骂甚至送到YZ书院那种地方虐待”。从你的描述可以看出,你与父母之间可能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让本来该在后面给你支持的家庭,反而成了一个压力的来源。 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你现在也是一个成年人了,不再是小孩子,不要先假设父母会怎么看,你有没有试着以一个成年人的方式,与父母做一下平等、深入的沟通?不要先预设结果,觉得他们不会听,如果你很认真的告诉他们,你现在面临的严重问题,需要他们的支持,以及可能的严重后果,也许他们会转变态度的。 最起码,不会被送到YZ书院那种地方虐待, 你又不是小孩子,对吗?你先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大人,父母才有可能把你当大人,你一直把自己当小孩,父母也不会重视你的意见,你说是吗? 当然,如果你没做好准备,起码在现在这个阶段,不必勉强自己去与父母谈这个事。等你做好心理准备了,再做这个尝试。 第三个情况,是你用几个字轻轻带过的,“去年对象去世了熬了一年感觉真的熬不下去了”,我觉得这是近期对你冲击最大的事件,你又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应对,只是靠自己硬熬。无论谁遇到这种情况,都是一个很大的坎,会长时间陷入悲伤的情绪,难以自拔,仅靠自己去消化,非常消耗能量,况且你现在本身又处于严重能量不足的状态。所以,这个是你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其实,还有一个情况,是最需要重视的,就是你长期存在,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比较严重的抑郁情绪,以及反复出现的自杀倾向。因为抑郁情绪,才会让你感到要“忍受全天噪音和没有一点独处空间的处境”,其实这本是大学宿舍的常态。而你现在的自杀倾向,则是由前面提到的多重因素叠加引起的,处于高风险的状态,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必须马上采取措施应对。 首先,我在网上找到两个个比较可靠的心理支援热线,如果你觉得状态非常差,感觉要“顶不住”的时候,一定要打一下其中的一个,先把自己稳住。 一个热线:希望24热线:400-161-9995;另一个是中国心理危机干预热线:010-82951332。这两个热线都是面向全国的24小时热线,里面有专业的人士能为你提供帮助,当你最难受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打一下这个热线。 等你稳下来了,就可以尝试更多的资源支持。你提到现在“自己是学生又没有钱偷偷去看病或者做咨询”对于这个情况,至少有两个方法解决。 第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寻求学校资源的支持。现在的大学里一般都有心理中心,你所在的一本大学,正常情况下也会有的。虽然他们的资质可能比不上专业的心理机构,但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方面,会有更多的经验,并且会有专门的针对学生的保护、援助措施。 你可以自己找一下你们学校的这类资源,如果不太方便,也可以找一位你信任的辅导员或者老师,寻求他们的帮助。不论是在心理中心还是辅导员那里,你都不一定一下子就把所有的问题都倒出来,根据你自己的状态,与他们沟通的感觉,按照你能接受的,感到安全、舒服的状态进行交流就好。 我当年研究生毕业时,因为找工作不顺利,有一段时间心理压力极大,甚至出现了幻听的情况,感觉整个人都麻木了,吃饭味同嚼蜡,睡眠情况也很差,就去找了学校的心理中心。当时心里也觉得他们帮不上什么忙,因为我需要的事是一份理想的工作,他们肯定给不了我。但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去了,忘了具体的过程了,但聊完之后确实轻松了好多。神奇的是,随后找工作也有了重大进展。现在想来,应该是自己的状态好了,在与招聘方交流时就能给人更好的印象,自然更容易获得好的机会。 所以,我建议你一定要去找一下学校的心理中心,既免费,又贴心,很适合你现在的情况。 在你的状态进一步稳定之后,可以做的事就更多了。比如针对你感觉到全天噪音,没有独处的环境,我觉得主要是自己心理焦躁造成的,可以尝试一些正念冥想的app,里面有针对不同场景的冥想引导语,还有各种背景声音,比如溪流、雨声、寺院钟声等等,可以让人静下心来。有一段时间我心情比较焦虑,睡眠不好,就经常听着这类声音入睡,效果不错。 再接下来,如果你觉得自己准备好了,我觉得还是需要和父母好好谈一谈,让他们了解你遇到的问题,得到他们的支持。毕竟,家庭的支持才是长久、稳定的。等你内心做好准备之后就可以进行这项工作了。勇敢一些,不要逃避,事情不一定像你想的那么糟,很多人都愿意帮助你,就像这个平台上回答你问题的志愿者,何况是你的父母,他们本应是你最大的支持。 当你出现严重的危机情况时,一定要主动求助,那时你会发现,原来有那么多资源可以帮到你。 相信自己、相信我们这个世界,虽然不完美,但还是有很多的阳光。
被夸夸,不知道怎么回应,不知道该怎么还回去。担心了解更多就会被讨厌。想逃跑。觉得他现在以为的我的好,只是他的想象,他的幻觉,不是真的我。
题主,你好,看到了你的问题,你说当你被夸夸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回应,你担心别人了解你更多就会被讨厌,想逃跑,觉得他现在以为你的好,只是他的想象,他的幻觉,不是真的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感受到了你对自己的不接纳,对于“完整”的自己的不接纳,似乎,一个人好,就只能有优点和被夸赞的部分,而不能存在一些不好的部分,但实际上,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真正的自己是既有优点也有不足,既有好,也有不好,如果我们自己能够在内在接纳这样的一个完整的但不完美的自己,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面对别人的夸赞,还是别人的批评或否定,都可以坦然且从容。
我想对你说:
之所以当被积极关注时会感到不知所措,想要逃跑,是因为这不是我们曾经熟悉的被对待的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值得被积极关注。
当你被夸的时候,你说你不知道怎么回应,我想或许在你小时候很少有这样的经历,所以,我们不熟悉,我们没有这样的经验,所以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回应,也不知道该怎么还回去,这可能是你很少被家人夸奖,而被批评或许是你更熟悉的,不知道是不是呢?
但其实,当别人夸你的时候,是别人真的看到了你的好,而我们的内在反应却是想要逃跑,仿佛自己不值得被夸,被积极关注,因为我们会觉得如果他知道了我更多,看到了我不好的那一面,就会讨厌自己。你觉得他看到的你的好不是真的你,似乎你更认同那些不好的部分才是你自己,但实际上,不管是好的部分,还是不好的部分,都是你,是一个完整的你,这个完整的你是需要被你自己看见和接纳的。
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学一直强调我们要学会无条件地接纳自己,全然地接纳自己,因为只有当我们能够去接纳这个完整的、真实的、不完美的自己,我们在内在才会与自己和解,也就不会把不好的那个自己去推开,也只有一个人在接纳了自己之后,才会感受到其实别人也是接纳自己的,但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接纳自己不好的那一部分,也会觉得别人是不可能接纳自己的这一部分的,在关系中也会变得很小心翼翼,害怕别人的不喜欢。
因此,如果一个人真的喜欢你,那么,他并不会只喜欢你的一个面,而是会既欣赏你的优点,也接纳你的缺点,他是能够喜欢这个完整的你自己的,如果他只喜欢你好的一面,反而不是喜欢真正的你,而只是一半的你。
虽然你或许从小很少被夸,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值得被积极关注,坦然接受别人的夸赞,你值得被欣赏,告诉自己,虽然我有很多缺点和不足,但我同时也值得被爱,被欣赏。
2.担心了解更多就会被讨厌,这可能也是和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关,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去接纳和拥抱不完美的自己,既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不足,并且将自己的两个部分进行整合,成为完整的自己。
就像刚才说的,其实我们真正担心的是害怕被讨厌,会觉得别人看到自己的一些不好的部分,就不会喜欢自己了,这其实也是和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关,或许在你的成长环境中,父母或其他养育者对你的接纳都是有条件的,当你呈现出一些所谓不好的部分的时候,他们是排斥的,是不喜欢的,这就让你觉得我只有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才能够被爱,被喜欢,如果有缺点或不足,那就意味着我不够好了,不值得被爱了。但这只是基于我们的成长经历形成的一套认知模式,并不代表真的就是这样的,而且,你并不孤单,在壹心理,有很多和你类似的小伙伴,也包括我,曾经都是这样的一套认知模式,觉得只有成为一个好人,一个全是优点的人,达到各种标准的人,才值得被爱,但后来,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和成长,我们都打破了内心的枷锁,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从追求完美,学会了如何去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这就需要我们去学习如何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不是只有当自己成为了一个多完美或者多优秀的人,我们才接纳自己,而是就算我有很多的不足和缺点,就算我做不到什么,我依然可以接纳自己爱自己。
这是需要练习的,你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也可以做一些心理练习,书籍的话,推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不完美,才美》《恰如其分的孤独》和《被讨厌的勇气》。
3.如何练习自我接纳?
练习的部分,你可以跟随刚才推荐的书中的练习去做,重要的是要去真正的操作,如果只是停留在认知层面,不一定会有效果,但是如果可以经常进行实操练习,就会带来很明显的效果。
比如,你可以坚持做镜子练习,每天起床后或者睡觉前,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发自内心地):虽然我并不完美,但是我依然选择接纳这个真实的我自己,爱我自己。
每当别人夸自己的时候,可以暗示自己:我值得被夸赞,我值得被欣赏,我看到了我的价值,我肯定我的自我价值……
此外,还可以经常做一个内在整合的练习,这个练习我也经常做,觉得很不错:当你觉得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可以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走进了自己内心中的花园,在那个花园里,有一个浑身很肮脏,充满阴影的自己,你看到她站在了或者坐在了花园里的一个地方,然后,想象那个充满阳光的、有力量的、美好的自己,慢慢走到她的身边,想象阳光的自己拥抱着那个阴影的自己,她们都是你,是你的一部分,感受她们在一起的那种完整感,让有力量的自己给到阴影的自己力量,感恩她们两部分的存在,让你成为了完整而真实的你。当你觉得差不多了,就可以慢慢睁开眼睛,回到现实世界,结束这个练习。
好啦,暂时想到这么多,希望有帮助,祝好!
20岁,女,双非一本在读 对未来生无可恋甚至感觉疲于奔命没什么意义,但是活着又不可避免的要为了生存做不想做的事,忍受全天噪音和没有一点独处空间的处境,所以感觉还是死了轻松能不被躯壳束缚。知道这样可能不太正常,但家里压力很大又好面子,甚至不觉得心理问题是问题,自己是学生又没有钱偷偷去看病或者做咨询,也怕被发现之后会不会被打骂甚至送到YZ书院那种地方虐待。去年对象去世了熬了一年感觉真的熬不下去了想自尽,又怕死不透会更痛苦所以一直纠结,不知道怎么样能解脱。 大概六年前做scl90的时候就发现自己不正常,但是又一直不太在意现在想起来才觉得可能是早有祸根,不过也不重要了,那个时候家长比现在还施压。
抱抱你,从你的描述中,能清晰感受到你正承受着叠加的痛苦: 对于生活中对象得失去,带来了丧失感,这种情绪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一年来你都是独自硬扛的,悲伤情绪被深深的压抑,并没有真正消散。 同时,全天噪音、缺乏独处空间的物理环境,让你连基本的心理放松空间都被剥夺,长期处于感官过载状态。家人的高压力、好面子,不仅不理解你的心理痛苦,甚至可能让你对求助产生恐惧,对未来的无意义感、被迫做不想做的事的无力感,叠加经济限制,让你陷入既无法逃离现状,又看不到希望的状态。 你的痛苦完全值得被认真对待,现在的状态不是不正常,而是长期压力和创伤积累下的正常反应——就像身体累到极限会生病,心理撑到极限也会发出求救信号。六年前的SCL-90结果其实已经在提醒你需要关注自己,但你一直独自承担,能熬到现在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如果环境噪音大,试试戴降噪耳机,或用白噪音屏蔽干扰,每天留出10分钟只属于自己的安静时间,找一张纸写下所有压抑的感受,不用在意逻辑,写完可以撕掉或锁起来,让自己拥有安全的情绪释放通道。 现在的痛苦是暂时的,你才20岁,人生还有无数种离开糟糕环境、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的可能,这些可能值得你再给自己一点时间去等待。 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为本校学生提供免费咨询,且严格保密;可先通过学校官网了解心理咨询流程,第一次去不用紧张,就像和不会评判你的倾听者聊天,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就好。 并且壹心理平台常有免费公益咨询活动,部分服务支持文字咨询,避免面对面的压力。 目前不必强迫家人理解你,如果他们向你施加压力,你可以暂时用:我会努力的、知道了应付过去,避免与他们正面冲突,进而过多消耗自己的精力。 在自己内心,明确告诉自己:“家人的期待和面子,不是我必须背负的枷锁,我的感受同样重要。” 通过这种心理暗示,能帮你减少对自我的批判。 你现在的痛苦是真实的,但它不会永远如此。就像暴雨不会一直下,现在的你可能正站在雨里,但别忘了抬头看看——乌云之上有太阳,你的人生也一定有“雨停之后”的可能。 你不需要立刻好起来,但请至少先答应自己:再给自己一段时间,试试上面的方法或者自己寻找的方法,看看会不会有一点点变化。哪怕只是多和一个人说一句话,都是在向好起来靠近。 你值得被好好对待,包括被你自己好好对待。相信你能走出当前的状态,以后的人生都是坦途,并拥有灿烂的人生。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宇宙探索编辑部>:为何人们相信外星人的存在?》,这篇文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解释了这个问题。我也非常希望和相信宇宙外太空有地外文明外星人,并且同样也很希望和期待不久的今后人类科技会发现高智地外文明外星人。我觉得这应该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只不过这种心理对于我来说有可能会更强烈一些。如何科学看待?
哈喽题主,我看过宇宙探索编辑部,没有看过你提到的那篇文章,不过不妨碍我对你提到的话题也很感兴趣,希望可以一同交流探讨。
在我看来,“相信并期待高智地外文明存在” 的心理,不仅正常,甚至蕴含着人类探索精神的重要内核。
根据科学观测,银河系有 1000-4000 亿颗恒星,其中约 20% 处于 “宜居带”(温度允许液态水存在),仅银河系就可能有数十亿颗类地行星。
从 “生命诞生到智慧演化” 的逻辑链看,地球生命的出现并非 “孤例” 的证据。既然地球能在 45 亿年内演化出人类,其他行星在足够长的时间里也可能重复这一过程。
虽然目前人类尚未发现任何地外文明的直接证据,但科学上,“未发现” 不等于 “不存在”,可能只是目前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还非常有限,尚未触及文明存在的“信号窗口”。
这种 “概率上的合理性” 和 “探索的局限性”,让 “相信地外文明存在” 成为一种符合逻辑的推测,而非毫无根据的空想。
你对“地外文明” 的强烈期待,是人类认知与情感需求的自然延伸,亦符合正常的心理规律。
人们有对 “未知” 的好奇与探索欲。人类文明的进步从“地球是否是宇宙中心”到“生命如何起源”,而“地外文明”是目前最大的未知之一。
而大脑对 “未解决问题” 的敏感度,会自然催生关注和期待,这是进化赋予人类的生存优势:对未知保持警惕和好奇,才能规避风险、发现新资源。
另一方面,阿德勒的共同体理论指出:人类天生具有“社会性”,个体无法脱离他人和社会独立生存。这里的共同体不仅指家庭、社会,也包括更高层级的全人类乃至宇宙共同体。
人类是社会性生物,“孤独感” 是普遍的情感体验。在宇宙尺度上,地球的 “孤独”(目前唯一已知有生命的星球)会引发一种更宏大的 “存在性孤独”。期待地外文明,本质上是希望在宇宙中找到 “同类”,确认 “人类并非特殊到孤立无援”,这种心理与 “渴望朋友”“期待理解” 一脉相承。
我很喜欢像《三体》、《星际穿越》)等科学探索的电影,因为在这些作品里,“地外文明”成为一种象征:它代表着超越人类现有认知、技术和文明阶段的可能性。
在现实社会中,人类共同体存在诸多矛盾(比如种族冲突、资源有限),而人们倾向于相信高智外星文明已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实现了资源共享、无差别合作)。
这种想象,本质是将 “理想共同体”的特质投射到外星文明上,暗含着对“突破人类局限”的向往。类似于古代对“神明”的渴望,只是现代转化为了科学框架下的 “外星文明”。
科学看待的态度,是承认这种“高层次想象”的“不确定性”,既不过度沉迷于空想,也不因为暂时没有答案而放弃追问。
我想,也许很多科学家也和你一样,对“地外文明” 有着强烈的期待,进而激发对天文学、生物学、物理学的兴趣;而正是这些兴趣驱动了他们的“宇宙级思考”,从而促进这些学科的进步,最终会反哺人类对自身和宇宙的理解。
所以,“期待发现高智地外文明外星人”心理不仅很正常,而且体现了人类最珍贵的特质: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与宇宙对话”的永恒向往。而这种向往,正是科学进步最原始的动力之一。祝福💗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宇宙探索编辑部>:为何人们相信外星人的存在?》,这篇文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解释了这个问题。我也非常希望和相信宇宙外太空有地外文明外星人,并且同样也很希望和期待不久的今后人类科技会发现高智地外文明外星人。我觉得这应该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只不过这种心理对于我来说有可能会更强烈一些。如何科学看待?
我能感受到你对地外文明那种炽热的向往,就像守候在海岸线等待第一缕晨光的人。这种心理其实藏着许多有趣的心理学现象,让我们慢慢展开聊聊。你提到这种期待在你心里“更强烈一些“,这让我想到一个常见的心理现象——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感受的特殊性。就像在音乐厅里,每个人都觉得只有自己被打动得热泪盈眶。这种心理倾向被称为“虚假独特性效应“,简单说就是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感受、经历比他人更独特。实际上,人类对未知的向往就像基因里自带的程序,只是每个人的启动程度不同而已。你对地外文明的强烈兴趣,可能还涉及到“认知闭合需求“这个概念。这是指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时,内心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找到答案。宇宙是否存在其他智慧生命,恰恰是悬而未决的终极问题之一。有些人能坦然接受这种不确定性,而像你这样敏感的心灵,可能会产生更强烈的探索欲望。就像面对一个未拆的礼物盒,有人能耐心等待,有人则迫不及待想揭开谜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向往可能还满足了你某种深层的心理需求。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补偿机制“,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通过其他方式来补偿。比如,现实中感到孤独的人,可能会特别期待与外星文明建立联系;生活中缺乏惊奇感的人,可能更渴望发现地外文明带来的震撼。这不是说你的兴趣不正常,而是说它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滋养着你心灵的某个角落。你提到“希望不久的今后人类科技会发现高智地外文明“,这种期待背后可能存在着“乐观偏差“。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倾向,我们总是倾向于相信美好的事情更可能发生。就像买彩票的人总觉得自己中奖概率比别人高一样。在探索外星生命这件事上,乐观固然重要,但也需要理解科学探索的艰难与不确定性。其实,对外星生命的兴趣往往始于童年时期的好奇心。有些人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淡忘这种兴趣,而像你这样保持强烈热情的人,可能具有更突出的“开放性“人格特质。这种特质的人通常更具想象力,更愿意探索新事物。就像有人终其一生都在重复同样的生活,而有人永远保持着发现新大陆的热情。你的这种心理状态还涉及“信念维持机制“。一旦我们形成了某种信念,大脑会主动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而忽略相反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相信外星存在的人,会对每一条可能的“证据“都格外敏感。这不是缺点,而是人类认知的普遍特点,重要的是保持适度的自我觉察。说到“科学看待“这个问题,心理学上有个重要概念叫“认知重构“。不是要否定你的热情,而是帮助这种热情找到更健康的表达方式。比如,可以把对外星文明的期待转化为学习天文学知识的动力,或者参与一些科学传播活动。这样既满足了探索欲望,又让这种心理有了现实的落脚点。你可能会发现,当过度沉浸在这个话题中时,会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体验。心理学上称之为“吸收倾向“,指一个人全神贯注于某件事时产生的特殊意识状态。这种状态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它是否影响了生活的其他方面。就像有人能平衡好工作与爱好,有人却会沉迷其中难以自拔。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外星文明的向往,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你调节情绪的一种方式。当现实生活遇到压力时,仰望星空的想法可能带来慰藉。这很正常,就像有人通过旅行减压,有人通过美食调节心情一样。重要的是建立多元化的调节方式,而不是过度依赖单一途径。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这种兴趣在你心里如此强烈?这可能涉及到“自我概念“的形成。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往往与重要兴趣紧密相连。当你说“我非常希望和相信“时,这已经成为了你自我认同的一部分。这种深度联结既珍贵又需要适当审视,就像园丁既爱护植物,也会适时修剪枝叶。你对外星文明的持续期待和兴趣,会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每当接触到相关的新信息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产生愉悦感。这解释了为什么这类兴趣往往能长期保持——它在生理层面确实能带来快乐。理解这一点,就能更理性地看待自己时而涌现的强烈冲动。最后想说的是,对待这样的心理状态,最好的态度可能是“温柔的觉察“。既不必为自己的热情感到不安,也要保持适度的反思空间。就像对待一个爱问“为什么“的孩子,既欣赏他的好奇心,也会适时引导他注意脚下的路。只要能在生活的洪流中,于内心构建一方清醒的天地,不被过往的漩涡过度卷入,生活自会沿着它应有的轨迹,平稳且充满希望地向前延展。
我是intj女,25岁,23年父亲查出肠癌晚期,那之后我就开始过度关注健康,23年冬天我在家做了个健身操,强度有点大,做完之后就胸闷呕吐,那之后就胃口突然变得很差(期间伴随父亲病情一直没有好转的趋势),然后就感觉很累没有心力周全工作,于是24年3月辞职了,一直到24年夏天瘦了20斤(从115到95),24年12月父亲去世了,我从25年春天开始找工作,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很焦虑很迷茫。我平时和对象在西安租房子住,前几天未来婆婆退休来看望我对象,正好那几天我在吃四联想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但是没抗住副作用,整天没胃口没劲,婆婆的存在也让我很有社交和心理压力(在她眼里我一年没工作了身体也不好,对我很不满意),本来和对象说好了让他第六天走,但是没订到票推倒了第七天,我那天晚上一下子崩溃了,干呕大喘气,状态很差,被妈妈连夜接回了老家调理。现在在喝中药调理,胃口稍微恢复一点了,但是每天还是腿软无力,心慌怕死,感觉自己没有状态努力投入事业。
你好题主,看到你的描述的确你非常不容易,也许你正在一种有思维没有躯体感受的丧失感受里,思维期待的父亲离开与你产生了连接感,你会把父亲的离开当成你的责任没有做对的恐惧感,也许你无法识别自己的情绪代表什么,我们来处理你的分离焦虑感受,也许可以帮助到你。 在温尼科特的心理学理论,攻击性一种人类非常正常的力,当你把攻击性当成了外部的原因,你的攻击就会是一种激情,当你的攻击性是一种没有被照顾与肯定的回应,你的攻击性会是一种破坏呈现,但是如果攻击性向内发展,你的攻击性就会是一种在躯体感受的心慌,腿软,怕死,你会把父亲的离开当成你的责任形成的内疚感,你会习惯的把思维期待变成了一种都是自己的错位归因感受,这来自你的养育者或者母亲对你的愤怒攻击性没有理解与接纳,同样你会在一种无助与孤独感受里感到恐惧与羞耻,愤怒攻击性投向自己,你会被这攻击感受当成你的责任,就是自己不好,所有的事都是我的错想法。同样你的家婆给到你的恐惧,也是一种如同随时被攻击的嵌入的焦虑感受里。 你的内在养育者或者母亲对你成长的过度控制感,你会形成了一种共生绞杀的感受,你忘记了每一个人都是独立自主个体,事实你会看见这关系的问题不一定与你有关系,但是内心的成长体验不到被包容与肯定的爱回应,形成了你内在自我身份认同感,在外界任何时候不敢去表达自己愤怒需求,你害怕社交同样就是害怕关系相处对你的攻击感受,的确你非常不容易。 也许你可以试试在平台找一个咨询师陪伴,让你可以在恐惧与躯体感受形成的认知偏差里,重新的成长与更新一个新的身份认同感,每一个情绪痛苦都是我们成长的契机,也许你可以试试去为自己去成长。
鄂ICP备15005958号-11
联系方式:136-3862-2687(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