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柴再利用计划:度过中年危机、改善工作压力、汲取劳动乐趣、提升自我幸福感...

为您汇聚创业、金点子、兼职外快、心理倾诉......各种微信群,值得一试

进入互助群

Try It Plus 再试一次

我好像失去某种生活的热情了,人该怎么恢复精力?

我不知道为什么行动不起来了,工作的时候想着只要闲下来了就会好的,丢掉工作后在家躺着过了十几天似乎一点也没见好,我想要的精力没有恢复,我想要的做事的冲动也没有,我很担心自己就会这样腐烂掉,但是精力只支持我做每天踩一个钟头单车的健身需求,在那之后一天的精力似乎就燃尽了,我可以上午睡完下午睡,晚上吃完饭睡到半夜,起来吃点东西继续睡,连游戏也没什么兴趣,我好像失去某种生活的热情了

你好,我是心探教练放飞。不为欣赏、只为绽放。 隔屏感受到了你的无力感:真的没有气力去做任何事情的感觉。那种“想要行动却无法动弹”的状态确实令人煎熬。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来分享探讨: 🌹1.为什么会出现持续的精力枯竭和动力缺失 有时大脑会进入保护性休眠状态,当我们长期面对压力或未处理的情感困扰时,心理能量会先于体力耗尽。 这就是潜在的情绪消耗,像极了电脑里我们没有关闭的文件夹,或者手机里没有彻底关掉的程序,虽在后台,但仍会耗电。 还有就是职业带来的倦怠感。工作期间积累的疲劳不会因为休息而自动消失,特别是如果工作带来的意义感缺失或压力过大时,更会让人产生内耗。 如你所说的昼夜颠倒和长时间睡眠,这并不能保证睡眠质量,反而可能导致睡眠结构碎片化。我们的睡眠分为深睡眠和浅睡眠,它们有着不同的作用,浅睡眠-恢复记忆,深睡眠-恢复体力。 🌹2.多元获取能量,重建行动力 能量来源可多元化获取,单一的运动方式虽然很有益,但不足以激活全方位的能量系统。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找到与人连接的感觉,从而获得外部力量的支持。每周可安排1-2次低压力的社交活动,和好友喝喝茶/咖啡、参加线上/线下读书会、或参加其它的兴趣小组等等。 培养新的兴趣爱好,通过创造性活动实现能量激活。可以进行一些无压力的创造性活动,如涂鸦、写小诗、随手拍照片、散步时欣赏路边的美景、发现当天的小确幸。可以将单车运动改为每周3次户外绿地散步,经证实:自然环境对恢复心理能量有显著效果。 改变是一个过程,循序渐进,不要急于见效果。从“小到不会失败”的行动开始,这样能够帮助你重建对自我效能的信任,从而拥有更大行动力。类似每天选择1-2件小事,像整理书架,只做五分钟,完成后立即停止。 如果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或兴趣丧失超过两周,伴随明显的体重变化或食欲持续改变,尤其出现“活着没意义”等念头时,务必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支持和帮助。 🤝《减压脑科学》推荐与你,可帮助你更好的了解如何应对压力,通过书中指导方法,3个月能够得到改善。 世界和我爱着你。想要继续沟通,可点击我的个人主页“心探服务”,我将一对一与你壹起交流成长。
Image
放~飞

我好像失去某种生活的热情了,人该怎么恢复精力?

我不知道为什么行动不起来了,工作的时候想着只要闲下来了就会好的,丢掉工作后在家躺着过了十几天似乎一点也没见好,我想要的精力没有恢复,我想要的做事的冲动也没有,我很担心自己就会这样腐烂掉,但是精力只支持我做每天踩一个钟头单车的健身需求,在那之后一天的精力似乎就燃尽了,我可以上午睡完下午睡,晚上吃完饭睡到半夜,起来吃点东西继续睡,连游戏也没什么兴趣,我好像失去某种生活的热情了

题主你好,我是答主获得,见字如面。 你从一段繁忙的工作节奏中走出来,切换到一种没有束缚的没有管制的状态之中。原来期望的不工作闲下来就会好起来的状态并没有如期而至,可想而知,你在工作时也感觉精力不足,辞去工作已经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在工作的状态中,你已经快撑不下去了,感觉精力被耗尽,每天都是疲惫,超负荷运转的。 而这样的超负荷状态没有因为你停下下而马上好转,其实也很能理解。毕竟之前需要依靠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去坚持打起精神,而现在处在一种没有束缚没有必须要做什么的环境中,意志力全面撤退,被压抑下去的疲惫迎面而来,那种让你感觉自己精力被耗光的感受这才延时释放出来。 就像一个在沙漠里苦苦坚持的人,终于走出了沙漠,遇到了救援,ta也不能够马上就精力满满,ta也需要一段时间休息,慢慢恢复被耗尽的精力。 而我们现在却对自己这样修养的状态感到非常的焦虑,不知道为什么十几天了还不见好,不知道为什么每天什么都不想做,不知道为什么对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虽然这样的状态让你感到不满意,但这样的信息也正说明,你耗竭的比你想象中严重,你需要更多时间去休息。这种耗竭不仅是身体上的,更多的可能是心理上的。你可以尝试想一想,当你想要大部分的时间都睡觉时,你想要的是什么?不想要的又是什么? 1.降低对自己的期待,给自己足够多的时间和耐心 和自己商议一个时间,显然半个月的时间,你和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不能达成一致,那一个月如何,40天又怎么样?和自己商量好一个休息时间,在休息的时间里,不对自己提高要求,尽量的顺着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的感受出发。 2.尝试理解现在的状态,和之前的状态 尝试梳理一下现在的想法,什么是让自己难受的,什么是让自己感到舒服的。自己的需求被满足的时候是什么感受,被压抑的时候又是什么感受。同样的感受在过去会有相同的感受吗? 3.肯定自己做到的每一步 每天都能够踩一个小时的单车,健身任务达成,干得不错,太棒了。而不是每天就只能完成这点任务。 没有的工作,终于可以自由自在的想睡就睡了,能够从早睡到晚真的太舒服了,要珍惜现在这样的睡觉体验。而不是嫌弃自己从头睡到晚。一点精气神都没有。 对游戏没有兴趣,真是挺有趣的,原来我在这样的状态下是对游戏没有兴趣的。这是一件中性的事件。同样的事情讲给妈妈听,可能妈妈会说,以前一天就知道打游戏,这几天还不错,居然没有打。但在你的解读中,我连游戏都不打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这太糟了。改变自己的解读角度,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去看待自己,正面和积极的自己才会更快的到来。 祝好。
Image
获得

被父母抛弃后,每次看到和亲情有关的东西,就会一直哭

我是个驻唱女歌手,今年刚本科毕业,七岁时热爱唱歌的我便立志考上四川音乐学院,以后成为歌星,可父母反对,我爸是注册会计师,他觉得学音乐难就业,财务工作才稳定且收入高,从小到大,只要我和他们沟通“当音乐生”换来的都是一顿打骂。他们不仅用苍蝇拍揍我,还恶语相向,哪怕我在他们心情好时温和又坚定地沟通得到的依然是巴掌和辱骂,我只有活成他们眼中的自己时他们才会爱我(你可能不知道我听话时我父母有多好,我若和他们讲哪道菜好吃他们就会不停地给我做,我笑他们衣服很丑、头发很乱他们不仅不会骂我没大没小还会跟我开玩笑,而且不论我想要吃什么、买什么、玩什么我父母都会无条件地满足我…)并且家里长辈和老师都觉得父母的想法明智,高考时我的成绩只能上大专,我便报考了厦门演艺职业学院的流行演唱专业(虽然该专业是艺术专业但也有招文化生),我父母便因此把我扫地出门,他们不仅把我联系方式拉黑了,还把家门门锁换了,身无分文的我便在混乱的地方租了房子,为了安全我从不敢点外卖,听到敲门声我也会条件反射地提把刀防身,为了生计、学费我便去打工,有了声乐基础后我便去酒吧驻唱。为了提升专业水平我寒暑假时都会用我存的压岁钱找董书含上线上一对一,董老师2001年4月出生于浙江,她只比我大一岁,今年刚硕士毕业,她先后毕业于浙江音乐学院和英国北方皇家音乐学院,你别看她年纪轻,可她却有着丰富的演出、教学和比赛经验,还曾担任多个比赛的评委,她连续多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大学四年均获得优秀奖学金一等奖,还是浙江省优秀毕业生,2021年她参加了《中国好声音》并加入李荣浩战队。因此我练就了能驾驭抒情、摇滚、R&B的磁性且极具爆发力的嗓音。前年我通过专升本考入省内的综合类民办二本阳光学院的音乐学(流行演唱方向)专业,并且在大专和本科这五年里我多次在省里和全国的声乐比赛上获奖。可我在街上看到父母时他们却一脸厌烦地跑走了,我追上去他们却加快脚步把我甩掉,并且我至今联系不上我父母,给我家亲戚打电话、发消息他们也不理…前几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外婆乡小榨菜籽油的广告,里面讲了一个小孩和他外婆说他饿了,他外婆便用小榨菜籽油做了他最爱吃的红烧鱼,在饭桌上外婆将没有刺的鱼肉全夹他碗里,当小孩问起外婆为什么鱼没有刺时外婆则慈爱地摸了摸他的头,说外婆煮的鱼就是没刺…看到这里我便想起了我听话时我父母也是这么对我的,我这几天就不停地哭,甚至还哭吐了,并且我每天都哭到头痛

亲爱的音乐女孩:你好!读到你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一只被剪伤翅膀的鸟儿,倔强地学会了用歌声飞翔。你七岁时的梦想没有熄灭,反而在父母的反对声中燃烧得更旺——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1. 关于父母的“条件式爱”:父母的爱好像一场交易:“你听话,我就对你好;你反抗,我就收回爱。”这种爱很痛,因为它让你觉得真实的自己不值得被爱。但这不是你的错。你父母红烧鱼和巴掌交替出现式的爱,其实暴露了他们的恐惧:他们害怕你走上一条“不稳定”的路,害怕失控,所以用极端方式试图控制你的人生。但他们的恐惧,不该成为你的枷锁。 2. 你的“英雄之旅”与荣格心理学中的英雄之旅真的很像:主角总会经历“被迫离开舒适区—遭遇考验—获得重生”的过程。看看你的故事是不是完美契合:被迫离开——被父母驱逐,流落混乱的出租屋试炼之路——驻唱谋生,寒暑假攒钱上课蜕变时刻——比赛获奖,专升本成功你已经完成了最艰难的部分——用双手托住了自己的梦想。那些在酒吧里唱到疲惫的夜晚,那些反复练习的清晨,都是你为自己搭建的阶梯。 3. 那个让你哭到吐的广告菜籽油广告之所以击中你,是因为它触发了你未被疗愈的丧失-哀悼需求:你还在渴望父母无条件地爱你,像广告里外婆挑鱼刺那样自然。但亲爱的女孩,无条件的爱其实真的很少,能拥有的时间真的很短,真正的成年礼,或许是学会对自己说:“没有他们的爱,我很难过、很痛,但我也可以活得很好。” 4. 或许你可以试着做几件事:给七岁的自己写封信,告诉她:“那个爱唱歌的小女孩,我现在替你站在舞台上了。” 把粉丝的喝彩当成新的“家庭语言:当你唱歌时,台下那些为你鼓掌的人,正在用另一种方式说“我们爱你”。 最后,想送你一段不记得哪里听过的话:“好嗓音分两种,一种是天赋,一种是被生活撕扯后的重生。你的声音里,住着两者。” 窗外有风雨,但你的歌声,早就为自己撑起了屋檐,还好有你热爱的音乐。 祝好!
Image
陈焱

我好像失去某种生活的热情了,人该怎么恢复精力?

我不知道为什么行动不起来了,工作的时候想着只要闲下来了就会好的,丢掉工作后在家躺着过了十几天似乎一点也没见好,我想要的精力没有恢复,我想要的做事的冲动也没有,我很担心自己就会这样腐烂掉,但是精力只支持我做每天踩一个钟头单车的健身需求,在那之后一天的精力似乎就燃尽了,我可以上午睡完下午睡,晚上吃完饭睡到半夜,起来吃点东西继续睡,连游戏也没什么兴趣,我好像失去某种生活的热情了

亲爱的题主,能理解这种突然失去方向的困沌状态,明明想动起来,身体却像被粘在了原地,连曾经能带来快乐的事都提不起劲,这种“想变好却无力”的矛盾,一定煎熬心疼而理解地抱抱你)……

 

别着急,也别担心,现在这种状态不是个人的 “失败”,而是社会角色转换中的正常适应反应。有的人退休之后也会出现类似的状态,这可以用社会角色理论来解释。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一系列 角色(比如员工、父母、子女、朋友等),这些角色不仅是他人对我们的行为期待,更重要的是,它们是我们构建自我认同的核心框架

 

工作往往是成年人最核心的社会角色之一它不仅是收入来源,更是日常节奏的 锚点、社会连接的 纽带、自我价值的 参照物。当这个角色突然消失,就会触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因为社会角色的 强制退出让你从 有明确目标的职场人” 瞬间切换到 无固定角色的自由人而新的角色还没形成稳定的框架,于是陷入了 角色真空,就像舞台剧演员突然被拉下舞台,不知道该对谁“表演”,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有意义”。

 

这种迷茫不是脆弱,而是角色转换的必经之路其实你现在的状态,并不是 “腐烂”,更像是“宕机修复模式”:睡眠变多是在补之前欠下的“精力债”,对事物失去兴趣是心理在说“我暂时消化不了太多信息”,

 

你能每天坚持踩单车,已经很了不起了,同时这也是在无意识地构建“新角色”的碎片——比如“一个在照顾自己身体的人”。

 

接下来,或许可以试着给“新角色”加一点点细节:比如“踩完单车后,会花 10 分钟整理房间的人”“偶尔会和朋友分享健身感受的人”。这些微小的“角色行为”,会慢慢帮你重新找到生活的“锚点”

 

你不是失去了动力,只是暂时还没找到新角色的“动力开关”而已。这时候不用急着逼自己 “找回热情”,慢慢来,就像冬天的植物会休眠,不是死了,只是在等春天。

 

如果这种状态持续超过一个月,或者你开始觉得 “连呼吸都累”,也可以试着找心理咨询师聊聊。有时候我们陷在情绪里,就像在迷宫里打转,有人站在高处指一下方向,可能就会轻松很多这不是“病了”,只是我们需要一点外力帮自己松松绑。

 

你已经在照顾自己并深刻觉察自己了,这就够了。给自己多一些耐心和时间,静待下一个春暖花开~祝福💗


Image
柯立敏

网友的依赖和“情感边界”,我真的做不到彻底放手

我有一个同性网友,他比我小6岁多吧,一直以来都互相聊天什么的,但是我感觉他给我的负面情绪太多,我撑不下了。 最近他说:(聊天记录) 我可能厌烦这种 很普通 很普通的说话方式 好像平时只有我找你 总之就是那种 无感的感觉 大概就是厌烦在你这里什么都感受不到了吧 即使是听了你的声音 有的时候甚至烦到下一秒想骂人了 但是都忍住了 也许是我自己想被关注被肯定但是这个感觉越来越找不到了 我在你这里什么都感觉不到了 只有这样 我很伤心 --- 其实说实话,我感觉他对我的期望似乎有点过高了。 我也是人,我们是网友,但是我也有自己的生活。他是我的网友,我做不到那种“主动聊天”的程度。 他似乎很缺少正面的情绪或者心理能量,他希望我能给他。 但是我做过了,我不知道他需要多少。他像个无底洞。 我也是一个经常有心理矛盾的人,后面慢慢的,当他向我“求助”,或者说是“聊天”,我都会觉得很烦。 作为一个网友,他似乎十分“依赖”我。他想要和我语音聊天,想要听我的声音,认为我的声音很好听。他之前总是“要求”我给他发语音,因为他想听我的声音。 但是我有的时候真的会反感这样的行为。不代表我讨厌“他”,我只是单纯不太想这么做。但是我还是这么做了,发给他一些语音,看着他表示出快乐的情绪,我的内心似乎也会好一点。 有时候他传递给了我负面情绪,我也会情绪低落。有时我帮他解决负面情绪,我也让他开心起来,那么我也开心。但是现在..我很难说。他似乎过于“依赖”我了,总是来找我,但是我又并不想理他。但是看到他发来那些“情绪低落”的文字时,我的内心又忍不住为他担忧,还是想要去宽慰他。 其实我也明白我应该放手,但是我也被困在这片囹圄之中难以自拔。我似乎是一个软弱的人,我的话语没法长出锋利的刺,内心也无法显露锋芒。 当我听到别人和我提出“你应该彻底放手,解开这段关系”,我仍然会感到一阵心痛。我在想,如果我这样做,我是不是相当于亲手放弃了一个...呃,或许说是,放弃一个生命? 断开这份关系对我来说太难了,我真的做不到彻底放手。

我能感受到你心里那种拉扯的痛。你说他像个无底洞,一直在向你索要情绪上的回应,而你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有自己的疲惫和生活,渐渐撑不住了。可每次看到他低落,你又忍不住回头去安慰,怕他真的掉进黑暗里。这种“想逃又不敢松手”的感觉,像被缠在一张看不见的网里。


你不是软弱,是你心里还有温度。你能觉察到他已经过度依赖你,也意识到这段关系让你耗尽心力,这本身就是一种清醒。可越是清醒,越难转身——因为你怕,怕他没了你的声音、你的回应,就会彻底沉下去。你说“是不是相当于放弃一个生命”,这句话背后,是你把他的情绪当成了你必须承担的重量。


可你要知道,你不是谁的救世主,也不该是另一个人活下去的支柱。你们只是网友,隔着屏幕互相取暖,这本身没有错,但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光都掏出来给另一个人点灯,最后两个人都会陷入黑暗。你已经给了很多,甚至超出了你本该给的,这不是你的错,而是关系失衡了。


你做不到彻底放手,是因为你心里还存着一份不忍。但真正的善意,有时候不是一直陪着,而是让他学会不靠你也能站稳。你可以试着慢慢减少回应的频率,不再立刻出现,也不再为他的情绪负责。哪怕他难过、指责、甚至说你变了,那也不是你的失败,而是他在经历必须经历的分离。


你不需要长出刺来推开他,只需要一点点收回自己的能量,把光留给自己。你也有权利安静,有权利不想说话,有权利只是“做一个人”,而不是“做一个情绪供给者”。你不是在伤害他,你是在让彼此都有机会,去找到更真实、更健康的关系方式。


Image
刘平刚

"以牙还牙"是什么心理?同时又感觉这样做也没必要?

当有人不小心踩了我的脚,我感到有些疼痛,于是想以大致的力道踩他的脚,让他感受一下被踩的疼痛感,这是什么心理呢?同时又感觉这样做也没什么必要,可不踩回去别人就感觉不到我被踩时的疼痛。

你好题主,看到你的描述里一种随时被嵌入的攻击感受,为了一种被嵌入攻击的崩解焦虑,以牙还牙的方式来处理自己内在焦虑的身份认同感。 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他还认为死本能指向寂灭,只有当生命消亡,一个生命才彻底免除了焦虑。 我们来看看这里面的故事,也许可以帮助到你,毕竟一个随时被抛弃与否定的身份认同感,来自童年成长体验不到被照顾与包容的攻击性,你会把攻击性与被攻击当成了一种正常应激反应,这感受里更多的是一种身份认同感,在心理学精神动力客体理论里,一元世界的尽头只能靠着全能控制感来处理自己内在不被照顾的恐惧感,一元世界一个在养育者或者父母在你成长体验里看到自己需要被照顾,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得到重视与包容的照顾成为好的客体与好的自己的身份认同感,愤怒攻击感受只能靠着被随时嵌入攻击焦虑,没有被爱与接纳别人的错的包容的爱客观理解事实的理由,在这心理学精神动力客体理论的二元关系里,看不到自己的身份认同感里有着被爱与不被爱的理由,这理由就是每一个人都是独立自主个体,独立自主个体有着好与不好两部分形成的一个整体的人,失去了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感里有着完美与不完美两部分形成的,报复想法与行为里更多的是一种随时被抛弃感,在这潜意识的恐惧与被抛弃感受里,以牙还牙的理由就是一种正常反应。 在认知经验形成的一种被抛弃与随时被嵌入的冷漠回应,打压的需求感受里,也许你无法识别关系里到底是谁的问题,这情感隔离形成的强迫思维重复着一个有思维没有躯体感受的丧失感,丧失感受里就像童年成长体验不到被照顾与肯定回应,习惯用着头脑思维期待去处理自己的情绪,偏执位态一个心理学的名词,在一个内在养育者或者父母给到你更多的罪疚感受,愤怒攻击更多的是希望被看见与肯定的移情别恋,反相形成的攻击形成的以牙还牙只是一种替代补偿想法与行为。 也许可以试试在平台找一个咨询师陪伴你,让咨询师陪伴里让你可以释怀愤怒攻击感受的认知经验,在攻击与死亡焦虑感受里可以得到重视与包容的咨询过程中,你会慢慢的感受自己攻击可以达成一致表达,攻击的想法可以在觉察调整好自己,你不会需要被伤害以牙还牙,而是可以接纳不完美的事实,还可以看到自己完美的那部分,同样也会客观看到别人的问题,你不会再需要偏执敌意来处理关系,而是可以更好的选择合适自己与别人的关系相处的需求,也许每一个痛苦都是我们最好的成长契机,你可以试试看。
Image
幸福的阿汤

遇到“反应性精神虐待”的人,怎么办?

用言语攻击你怎么办?说我头发稀少。问我去买吃的,去不去?我说不去。问我那吃啥?

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同时,我们也需要去维系各种各样的关系,那么我们势必会需要用到不同的相处模式去面对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人际关系 对于持续的攻击自己的人,我们就需要先去梳理我们的社会关系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说这个攻击的对象来源于我们的父母,那我们就需要去理清我们当下是否有独立的生存能力,那么一旦有这样的一个经济基础,那么我们可以在物理条件下,生活相处下,可以尽量的避免与他们打交道,隔离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减少他们可能对我们的一些言语攻击 如果说这个对象是来自于我们的同事,那我们则需要去观察这个同事是本身的性格,他是面对所有的人都这样,还是说他是看人下菜碟,他是只针对我们 那么根据他的性格状态,或者说他的为人处事习惯去做出一些应对 比方,他对所有人都是这个态度,那么我们可以去观察其他同事是怎样跟他相处的,是顺毛驴,还是说呛他几句话,让他知难而退 再或者说他只对我们是这个态度,那么我们或许则需要用强硬的态度,告诉我们的社交边界,情感边界是怎样的,减少外界对自己的影响 当然,如果说这样的情况发生在自我调节之后依然无法改变现状,或者说这个同事不仅仅是同事,他还是我们的领导,我们没有办法去直面的跟他硬刚,那么我们则需要去考量,或者说去梳理,对比这份工作带给我们的收益和工作状态,工作的人文环境带给我们的一些负面的情绪或者是有损健康的情况,是否成正比,是否划得来 我们通过整体的梳理考量之后,发现这个工作待遇什么的也没有多好多好,同时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身体损害,心理损害,那么我们是可以选择更换工作或者更换工作岗位,远离习惯性用言语攻击我们的人,来保护我们自己的身心健康问题 再例如这个人际关系当中,这个人是我们的朋友,或者说是我们的恋人 那么我们就需要去了解到我们为什么要去交朋友,我们为什么要去谈恋爱呢? 肯定是希望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正向的,情绪反馈,我们才需要建立这样的一个人际关系 这样的一个人际关系,它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是很特殊的,它甚至是可以没有任何的额外的利益牵扯,它仅仅只是一个情绪价值 那么当这个人跟我们相处或者交际的过程当中,让我们一直感受到的是负面的情绪反馈,或者说他跟我们三观不合,性格不匹配等等,以此类推的一些情况,那么,我们则需要考量的是,是否还有必要和这样的人相处?或者说还需要去耗费我们的精力时间去经营这段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当中,除了我们直来直往的一些相处表象来说,我们可能还可以间接的去了解一下这个深层原因 比如说这个攻击者,他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的人,或者说他经历过什么,是什么样的脾气秉性那么来了解到他就是这样一个说话不过脑子的人,他所说的这个言语内容本身并不是内容本身,只是嘴快心里面并不是真的这样想的这是一个类型 还有另外一种类型,就是他在模仿我们自己 他一直被我们所攻击,但是因为我们可能也是嘴快,然后没有发现我们的言语给对方带来的伤害,而对方也很明白我们是这样的人,并不是故意要伤害他的,于是他用侧面那种方式通过模仿我们来跟我们打交道,来提醒我们需要去注意我们的言行 以此类推,人际交往当中会有很多不同的行为模式,或者是相处模式,这样的模式当中有的是以个人为出发点去考虑的,也就是我想怎样就怎样,我觉得舒服就可以,这种这种处理方式很有可能会导致在无意中给对方带来一些伤害 还有的,就是不断的去自我表达,不断的去沟通,去磨合,来互相的加深对彼此的了解,找到一个对双方来说相处的舒适点 这个舒适点,并不是解决了一个人际关系问题之后,就都能够解决生活当中的所有人际关系的,如上所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社交方式,而我们每一个人跟不同的人相处,也会有不同的相处模式,他不会是一模一样的 这个角度上,我们也需要去客观的去梳理我们不同的人际关系当中,是只有和一个人相处的时候,这个人对我们进行了言语攻击,还是说在我们的所有人际关系当中,所有的人都对我们进行言语攻击 那么根据不同的状况,则需要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 不论是一个人的事,还是所有人的事,不管是社交模式的事,还是情绪问题的事,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自己无法去解决,或者不知道该从哪个切入口进行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的选择寻找专业人的辅助那 其一,是我们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以确保我们的身心健康为首要任务 其二,是通过第三方视角来辅助我们,帮助我们去进行分析,来了解我们如今的社交状态是怎么样子的 其三,就是我们可以学习适当的社交技巧,沟通技巧,以及还可以进行一些模拟训练,来了解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该如何更好的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Image
微生墨殊

开学就高三了,我很焦虑,一想到开学就想哭,怎么办?

马上开学了,我一想到自己高三要面临无数的压力我就很崩溃,我一想到开学就想哭,我不知道怎么办了

题主,你好。看到你说马上要面临进入高三学习的阶段,你感觉有无数压力,很奔溃,很想哭。想哭就痛快哭一场,高三这一学年的学习进度快,学习节奏强,学习压力大,确实超过以往的,你会感觉到压力山大是正常的,很多人都会跟你一样会有这样的状况出现,不用太担心哦。. 我们一起来想一想,什么是最让你感到有压力的?高三会有很多的考试,很多的练习,有没有担心课业量太大怕自己应付不过来?如果是这方面的担心,我们来先把自己的作息规划出来,明确自己能使用的时间段,一定要确保休息哦。然后拆分一下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学科,把不擅长的学科放到自己精力旺盛,最清醒的时候去完成。刚开始是适应阶段,给自己一周时间去调整,把规划落到实处。 除了课业,是不是担心高考能否去向自己理想的学校?我想你应该有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学校了吧?看看自己现在的实力跟目标学校录取线的匹配度咋样?如果是匹配的话,那继续保持自己之前的学习节奏就可以的。如果有点小距离的话,那我们需要拆解一下,看看哪个学科我们可以提一提分,具体到哪部分题型,进行重点突破。如果距离比较大,那我们选一个与自己实力相当的学校作为备选目标,再把理想目标作为努力的目标,哪怕去不到理想的学校,还有自己能接受的备选方案,不至于慌乱。 我们特别看重高三,是因为觉得它是一个分水岭。我们担心这一年的努力可能收获的不如意,未来就会不那么美好。是不是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人生有意外也会有惊喜。我们担心的未来是现在去不了的对不对呀?但我们现在的选择是可以影响到未来的是不是?如果感觉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可以哭一哭。感觉累的时候,也可以歇一歇。调整之后,我们不忘目标,能抽身回到当下,做好每天该做的事,睡前复盘今天有没有完成自己的规划,没完成的第二天优先完成,做好的给自己点赞,继续保持。只要没有偏离目标,一直在前进的路上,那就把结果交给未来,认真走的每一天都对自己最好的肯定。
Image
小鲸鱼ac3def

23女,只要感觉到唯一的好朋友忽视我就会独自生闷气

你好呀,我现在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我不知道怎么改善。 我跟家里关系不好,从小到大也没什么朋友,现在跟唯一的好朋友住一起,我很在乎她,已经没有自我了,感觉自己都是围着她转,她就是我的情绪开关,只要我感觉到她忽视了我,不在乎我的感受,我就会独自生闷气,她也就不会跟我说话,就开始冷战,可是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我就只和她熟,我忍受不了她漠视我,我又开始为自己的行为道歉,表明我不会这样了。转眼我们和好,我又会吃了甜头忘了苦,为什么她不怎么跟我分享,我每次叽叽呱呱说一些你都不感兴趣,为什么你总是面对手机跟你其他好朋友分享你的快乐,分享欲你们之间的小事情,对我感觉就是没有分享欲,对于我你都不会分享什么,除非我去问你,而且你玩起手机都是自己玩自己的,我想和你一起玩却维持不了多久,你能开玩笑,而我说你就直接生气,不认同我的观点,我也没有强求你认同,明明都是在开玩笑,你下一秒就生气,可是我没做错什么吧,于是我也没心思说话了,又开始冷战,我又开始了一个人,其实我很害怕,很恐惧这种感觉,我只有一个人,没有人可以说话,从小到大没有跟谁很好过,我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对所有人都是很和善,没有人教我怎么是对怎么是错,而我也害怕别人说我,所以遇到事情就是逃避型,现在把自己困死在了这里,可是我还是要装作没事发生,戴上面具,真的好累,没有人在乎我的情绪。 可是又试想如果自己人生过得不错,为什么又要管我这样一个人的情绪呢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古道西风瘦驴。 题主的文字很让人心疼,请允许我给题主个抱抱。 我们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与外界建立链接,独自一个人会感受到孤单不安或许可以理解,想要抓住不多的温暖其实很正常。 题主说对方开自己玩笑行,自己开对方玩笑却不行,或许意味着对方内心其实也是敏感而脆弱的,看到对方的脆弱,会不会让题主觉得没那么内耗呢? 题主能开得起玩笑,或许意味着题主比对方更洒脱一些,也可能意味着题主比对方更在乎别人的感受,从而进行了自我压抑。 对方能抱着手机聊的开心,却无法在现实中和题主沟通开,或许意味着对方可能是一个更适应文字聊天的人,网络会让我们没那么多面对面的压力感,可能更容易打开自己。 两个敏感而脆弱的人,或许很难建立深度链接,想聊的都可能成为雷点,久而久之,或许会让彼此的沟通欲望和分享欲望下降。 我们即使抱着手机聊天,也会是手机另一端有人回应,试想一下,题主如果手机聊天没有回应还会有聊下去的欲望吗?或许没有,对方能对着手机聊下去,或许也是因为收获了正反馈。 [改变之道] 题主或许要认识到当我们内心是个沙漏时,或许有多少爱也填不满,指望外界的爱,可能很容易因为外界的关怀变化让自己患得患失,题主或许需要从丰盈内心开始。 试着看到对方这么对待你或许不是你做错了什么,而是对方自己内心也有创伤。看到对方的创伤和脆弱,或许会让题主避免错误归因和内耗。 避免猜测,坦白的告诉对方你的感受,或许会让自己减少情绪内耗,也减少猜测本身带来的关系创伤。 试着课题分离,区分自己的课题和对方的课题,对方不开心未必是因为题主,题主不必因为对方的情绪而为难自己。 试着承认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如果我们想回避某种情绪,可能会让自己陷入自我怀疑和不安,试着承认它的存在,或许会让题主更松弛。 尝试构建自己的支持系统,读书,走出去,或许都是给自己增加内心力量的方式或许有助于题主减少内耗。 推荐阅读《被讨厌的勇气》,《拥抱内在的小孩》。 如想继续交流,可关注我的个人主页,“心探服务”。 祝好!
Image
古道西风瘦驴

什么是偏激和极端性格呢?又是什么原因造的呢?

大家好,我目前感到十分困惑就是被朋友说我讲话和发表意见时过于极端和偏激。我只是比较有个人想法却不想和别人的观念一张,难道就错了吗?而且内容也有道理,只是当中难免有一些批判性,以偏概全,钻牛角尖,非黑即白的言论。只是这样的结果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我想在这里寻求解答关于什么原因造成极端偏激的性格(谈吐中),也想知道难道这种性格是不被接纳的吗?该如何正确解释极端性格呢?

题主你好~能够感受到我们现在的纠结和委屈,明明只是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却被朋友说极端、偏激,甚至影响了人际关系,心里肯定会觉得困惑,为什么有自己的想法、带点批判性就成了“错”? 其实很多人在坚持自我和融入他人之间都会有这样的挣扎,你会在意这些反馈,说明你其实很在乎和他人的关系,也在认真思考自己的状态,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其实“偏激”和“极端”的性格,本质上更像是一种看待事物的固定模式。 比如你提到的“非黑即白”“以偏概全”“钻牛角尖”,简单说就是习惯用绝对化的视角判断事情,很难接受中间状态或多元可能性。 比如评价一件事时,要么完全认同,要么彻底否定,看待一个人时,要么全是优点,要么全是缺点。 这种模式本身未必是“错误”,但它容易让表达显得尖锐、强硬,甚至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或事情的复杂性,就像你说的,明明内容有道理,却因为这种方式让别人难以接受,反而影响了沟通效果。 至于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性格,其实和很多经历有关。 比如成长中如果经常被要求“必须做到最好”“只能选对的那条路”,可能会慢慢习惯用绝对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和他人。 或者过去有过被否定、被忽视的经历,会让人下意识想用强硬的态度保护自己的观点,害怕妥协就等于被否定。也可能是接触的信息比较单一,习惯了用自己熟悉的逻辑去解读一切,很难跳出固有框架看到更多可能性。 这些原因慢慢积累,就会形成一种“保护壳”式的表达,用尖锐的批判性掩饰对“被认同”的渴望。 但要说这种性格“不被接纳”,其实也未必。 人们真正难以接受的,往往不是“有个人想法”,而是这种想法背后的“攻击性”或“拒绝沟通”的姿态。 比如同样是发表不同意见,如果你说“我觉得这个角度可能有问题,因为……”,和你说“这根本就是错的,你们都没看到……”,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 前者是带着思考的表达,后者则容易让人觉得被否定、被排斥。所以问题可能不在于“有批判性”,而在于如何在坚持自我的同时,给别人留一点沟通的空间。 其实你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可能带来的影响,这就是改变的开始呀。 或许可以试着在表达前多停一秒,想想“我真正想传递的是什么”,而不是急于用绝对化的语言证明自己是对的。 比如当你想反驳别人时,先说说“我理解你的想法有道理,不过我还想到另一个角度……”,既守住了自己的观点,也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 慢慢调整的过程可能需要时间,但每一次这样的尝试,都是在让“有个人想法”和“被他人接纳”找到平衡,这其实也是一种更成熟的自我表达呀~
Image
53赫兹

一起抱团,再试一次

加入群聊

鄂ICP备15005958号-11
联系方式:136-3862-2687(同微信)